本報記者 李喬宇 見習記者 許林艷
3月2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下稱《規劃》)。《規劃》提出到2025年基本掌握核心技術和制造工藝,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約5萬輛,部署建設一批加氫站,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萬-20萬噸/年,實現二氧化碳減排100萬-200萬噸/年。到2030年形成較為完備的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清潔能源制氫及供應體系,有力支撐碳達峰目標實現。到2035年,形成氫能多元應用生態,可再生能源制氫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例明顯提升。
3月23日,氫能概念股批量漲停。3月24日,氫能概念股持續活躍,京城股份、粵水電、冠城大通紛紛漲停,其中京城股份實現三連板,當日報收23.84元/股。
頂層設計發布
支持氫能產業發展
上述《規劃》是我國首次發布氫能產業整體發展規劃文件。文件明確了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氫能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
“這次發布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從內容層面對于氫能產業從全產業鏈發展和產業政策、產業環境角度給出了全面規劃與發展方向,對產業發展從規劃實施層面提供了政策、資源與環境保障與引領意義。”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說道。
中泰證券表示,規劃的發布對氫能發展提出了方向性指導和政策上明確的支持,短期內氫能及燃料電池車、氫氣作為儲能手段在調峰、分布式發電、工業等領域的示范應用將是目前具備條件并將優先發展的領域。
政策利好頻出,但在氫能產業發展的道路還有諸多難點需要克服。隆重資訊氫能源行業分析師高琳告訴《證券日報》記者,“難點主要集中在兩方面,首先是經濟性。氫能產業目前各個環節利潤較低,盈利困難。因為目前轉換為氫能后的盈利模式和商業化的策略還處于空白階段,即使對加氫站或者氫能產業中的創新企業有一些補貼,但并不足以支撐企業很好地盈利;其次是技術瓶頸,技術發展和成本降低本身是有協同效應的,目前雖然有很多氫能設備及零部件在逐步實現國產化,但是受未能規模化應用等多重因素影響,各環節成本居高不下,必將會波及氫能終端產品,直接帶來消費者的成本上升,因此加大技術創新,實現規模化應用,降低成本是氫能發展的關鍵因素。”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也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我國氫能產業還處在初期發展階段。氫能存在的基礎是風電和光伏做大,以這些能源為基礎才能制出真正的綠氫。但目前距離風電光伏做大,氫能大規模使用還比較遠。在氫能產業的發展過程中,需要全產業鏈布局提升,大家共同探索合理的發展架構,才能真正降低氫能產業成本,早日實現規模化應用。
上市公司早有布局
京城股份熱度提升
《規劃》發布前,已經有多家上市公司在氫能產業領域布局,比如中國石化、龍洲股份等,京城股份也因涉及氫能和燃料電池行業,而被市場關注。近日公司二級市場表現良好,截至3月24日公司已經收獲三連板。
3月23日晚間,京城發布股票交易異常波動公告稱,公司主營業務為氣體儲運裝備制造,不涉及氫能源電池行業,且公司儲氫瓶等相關產品的銷售收入相比公司其他主營產品占比較小,對公司業績的貢獻度有限。
據京城股份最新公布的2021年年度業績報告,報告期內公司營收實現11.83億元,同比增長約8.6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虧損2328.23萬元,同比由盈轉虧,去年同期為盈利1.56億元。
京城股份工作人員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2020年的盈利主要是因為處置了一塊資產,其實主營也是虧損狀態,不過,2021年主營較往年是大幅減虧的。對于3月23日發布的《規劃》是否會提振公司業績,“這肯定是一個利好消息,但具體還要看落地情況。”京城股份工作人員說道。那么,未來是否會增加儲氫瓶的產能,京城股份工作人員表示,目前產能情況不錯,具體會根據市場情況決定。
信達證券表示,隨著技術突破,可再生能源電解制氫一定是長期方向。氫氣的儲運是制約氫能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未來隨著各種儲運方式的技術突破,對于儲氫容器、加氫設備等的要求也會逐漸提高。
(編輯 喬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