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奕萱 見習記者 鄔霽霞
當前正值年報披露期,有關上市公司高管辭職的公告卻頻現。高管作為上市公司的核心關鍵人才,其動向備受關注。高管辭職都有哪些原因?它能為投資者傳遞什么信號?
高管辭職原因多樣
3月23日,*ST天首、深南股份等8家A股上市公司相繼發布了關于公司高管辭職的公告。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2022年以來截至3月23日,已有513家上市公司披露公司高管辭職的公告。
據記者梳理上市公司公告,高管離職最常見的原因是“個人原因”,還有的是“因工作調動”,另外還有一個就是“身體原因”。雖然公告中的辭職原因從字面看似乎很簡單,但部分上市公司高管辭職背后或另有隱情。
愷英網絡董事、董事會秘書、副總經理騫軍法告訴《證券日報》記者:“高管變動,無外乎主觀或客觀尋求改變。主觀方面,為了更好發展前景或者規避從業風險。客觀方面,行業前景、監管環境、公司生態等發生較大變化,不得不做出改變。”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錢向勁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上市公司高管辭職,主要有幾個原因,除了公告中常常可以看到的個人原因和工作變動之外,有些還和重組后新的管理團隊入駐、業績不達標有關,有些高管還會因為方便減持而選擇離職。”
記者發現,在公司控制權變更、資產重組、面臨重大處罰或出現違法違規行為等情況下,也容易導致高層變動。
例如,3月17日,*ST新億公告稱,公司董事會收到公司董事長陳麗紅女士提交的書面辭職報告,陳麗紅女士因身體原因,無法繼續履行公司董事長(代)職務,申請辭去公司董事長(代)職務。此前,由于虛增營業收入,調整后的財務指標,公司已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的要求。3月22日,上交所對*ST新億做出終止上市決定,該公司也成為2022年A股首家強制退市公司。
“許多公司在出現經營困難或管理危機時,會采取更換高管的方式以期改善現狀,但成功達到預期的情況其實并不多。究其原因,不一定是新換的高管不盡力,更多的是公司生態環境未發生有利于問題解決的根本轉變。”騫軍法補充道。
區別對待高管離職
值得注意的是,在513家披露高管辭職的上市公司中,有68家上市公司董秘離任,25家上市公司財務負責人離任。記者通過整理發現,上述公司的董秘或財務負責人都選擇在公司年報披露前提交辭呈。
對此,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認為,董秘和財務總監都肩負著上市公司重要事項的披露,以及重大財務報告,包括年報、半年報、季報披露的簽字畫押等相關責任,因此,在注冊制改革和新證券法落地實施之后,他們責任更重。
“年報披露前辦理離職,是更敏感些。隨著新證券法實施,以及證券監管力度加強,避險性的離職趨勢可能短期內不會減弱。”不過,騫軍法亦表示,上市公司的治理和信披,主要責任也未必在于處于工作一線的董秘、財務總監和證代等人員,更多根源在于實控人、大股東等關鍵少數人員。
市場對核心高管離職的消息十分敏感。“核心高管流失對公司而言,意味著管理層的不穩定以及公司戰略執行的有效性存疑,是不利于市場信心的。”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面對上市公司高管的辭職,投資者該如何對待呢?全聯并購公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專家委員安光勇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高管作為最了解公司經營的群體,如果出現多位高管同時辭職且沒有并購等客觀或特殊原因,可能說明高管對公司未來經營不樂觀,投資者對該類公司應保持警惕。”
錢向勁則建議:“應區別對待高管離職的公司,需要仔細分析公司基本面。如果基本面良好,估值不高,仍可持有;如果基本面惡化,則以回避為主。當然也有一些上市公司涉嫌違規,公司高管為了脫身而辭職,這類公司更要謹慎對待。”
(編輯 喬川川)
關鍵詞: 公司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