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長吐槽暑假40天孩子開銷五六萬#登上熱搜,不少家長曬出一家三口5天國內旅行花費的萬元賬單,如果將時間拉長,或者選擇出國游,花費將會達到3萬至5萬。然而,旅游僅是很多家庭暑期花費中的一部分。
“我身邊的朋友中,有的給孩子報名了‘研學游’,不到一周就是五六千元,其余的大部分都給孩子報名了興趣班,每節課至少二三百元,幾門加起來近萬元。錢包遭不住了!”
“別家孩子考了培訓班,我家的孩子要是不考就被落下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不少家長分享自己孩子暑期滿當當的行程時,評論也有許多反對的聲音。
“自己給自己和孩子增加負擔,沒有意義。”
“家長一廂情愿給孩子安排這么多行程,問過孩子喜歡嗎?”
“發出來只是為了炫富,不是為了其他。”
當下,隨著人們的消費觀念逐漸改變,對于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于孩子的教育和培養也越來越注重。教育焦慮也成了許多家長的“心病”。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除了在課業上幫助孩子不掉隊,在課外活動、綜合素質的培養上也絞盡腦汁。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和培養,讓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夏令營、旅游等活動,市面上此類的廣告和產品也層出不窮,刺激著家長的神經。
前段時間,“幾年級的暑假最重要”為主題的廣告視頻鋪天蓋地席卷了社交媒體,廣告里“教師”夸張的表演令人發笑之余,也引起了許多家長的焦慮。
網絡社交媒體的普及使越來越多的人將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在網上,也使大家可以發現距離自己“千里之外”的陌生人的生活,赤裸裸地感受到他人生活帶來的競爭性。陌生人與互聯網合作生產的教育事件不斷撩撥著家長的心,使他們愈發增加對網絡上其他家長怎么教育孩子的密切關注,且形成不斷關注、不斷焦慮的惡性循環。
如果我不為孩子的教育買單,是不是就是我偷懶?如果其他孩子見過世面、掌握了新技能,我的孩子會不會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愛子親切,無法回避地開始產生教育焦慮。
這種焦慮落實到行動上,部分家長為孩子報了輔導班,讓孩子參加研學游等等,看似讓孩子以科學的方式度過了假期,學到了東西,但在家庭教育方面仍缺乏系統性,實際上對家庭教育產生的作用并不大,通過花費精力和金錢給孩子,能夠一定程度上緩解焦慮,但對孩子的能力培養以及整體的家庭教育并無裨益。
家庭教育需要培養孩子的能力,最終給予孩子一種“科學”生活方式。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并不僅僅取決于金錢和物質條件,家長動腦,讓孩子在家庭中獲得系統性的教育更重要。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和教育條件沒有錯,但同時,生活中的言傳身教,家長給予孩子更多的觀察、理解、陪伴,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在今后的人生中更為重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