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程琦4月3日報道:近日,《專業團隊前來守滬,120名果蔬分揀員抵達上海》的新聞感動了不上網友,他們紛紛留言表示,“謝謝你們,感恩有你!“、“我核酸是陰性,我可以去支援嘛?”“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更有效。”
那么分揀員到底是一份怎樣的工作?他們一天能為我們分揀出多少菜?沒經過培訓可以去支援嗎?為此,東方網記者采訪到了此次馳援上海的美團買菜分揀員李德峰,聽他講一講分揀員的故事。
培訓6周才能上崗,熟手、生手工作效率差五倍
作為抗疫保供的重要環節,分揀人員更像是整個抗疫保供政策中轉站。李德峰告訴記者,一般情況下,要經過6周的培訓才能夠成為一個基礎的分揀人員,后續,根據站內崗位的不同,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培訓。
從工作效率上看,一個成熟的分揀人員和一個新手之間工作效率可能差距在5倍左右。
李德峰正在分揀菜
從工作內容上來看,分揀人員在站內的工作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商品的擺渡員,分揀人員的日常工作,主要集中在商品分揀上。“由于美團買菜提供了一站式生活超市的服務,為此分揀人員在日常工作中,不僅要能夠熟悉站點布局,精準快速完成商品分揀。同時,針對消費者一些宰殺的特殊需求,也會有專業的崗位進行處理。”
還有一部分是“品質的把關人”,對于分揀人員來說,不僅僅承擔快速將商品分揀出庫的工作,同時,他們還是商品品質管理的最后一道把關人。在分揀過程中,從外觀,效期等多個方面,對于相關商品進行復核,保證消費者的商品品質。
訂單暴增分揀時間翻倍,每天持續工作18個小時
事實上,由于疫情原因,市民購物需求暴增,現在分配到站點的訂單相比之前翻倍。而暴漲的訂單也意味著拿貨、分揀的工作量隨之暴增。
李德峰坦言,“日常訂單只有幾件商品數,一兩分鐘就能分揀完成,現在一個訂單都有十幾件商品,而且往往都是大件,需要的分揀時間翻倍,甚至翻三倍。”
“現階段,我們的一線分揀工作人員每天要從6點到晚上12點,持續工作接近18個小時。最長一天里,分揀人員從前一天7點一直工作到第二天中午。”
分揀倉庫
不過雖然忙碌,但大家也沒怨言,都在盡力保供應。“我們部分員工都是主動自愿加班加點,平臺也安排了相應保障機制,給我們安排了統一住宿酒店,相關費用全部由公司承擔。站點里不回家睡在酒店的,短的有一周了,酒店不分星級,只要附近有酒店能住就行。”
李德峰坦言,而為了保證每位下單的用戶都能及時收到訂單,短暫休息時間,守著大堆的生鮮食品卻只吃泡面,已是疫情發生以來的常態。
”大家對于買菜的焦慮,我們都知道。請大家相信,我們正在盡全力保證每個商品都能及時收到。”李德峰說。
關鍵詞: 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