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151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5.8%的受訪者表示在防疫過程中更重視鄰里關系了,53.5%的受訪者覺得疫情防控過程中與鄰居關系更近了。(4月14日《中國青年報》)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說的是遇有急難時,遠道親戚不如鄰居能夠及時給予幫助、相互照顧,也指鄰里間相處較遠親更為頻繁,從而產生一種更甚于遠親的感情。
曾幾何時,鄰里關系確實比親戚還親:一群小孩兒在胡同里跑著玩,鄰居誰家飯做好了,就去誰家吃飯;家長不在家,孩子也會托付給鄰居;夫妻吵架了,經常有鄰居主動過來勸架、調解;有人生病了,鄰居會邊打電話叫救護車,邊七手八腳地把病人往外面抬……
不可否認,生活當中大多數鄰里之間相處是融洽的。但是,“遠親不如近鄰”這句流傳千年的古諺,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高樓里人與人之間的冷漠,成為當今社會非常普遍的“城市病”。同住一樓,同居一巷,一年到頭,不相往來。“上下樓的人在一棟樓中住了快5年,面都沒見過,更別提來個微笑、說句‘你好’了。”“小區很大,環境也好,住戶很多,但幾乎一個鄰居也不認識。”這些對鄰里關系的抱怨都不陌生。更有甚者,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隔閡日深,最終反目成仇。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鋼筋水泥的“小隔間”,很大程度阻斷了鄰里之間的情感交流。但疫情之下,身邊“陌生鄰居”悄然發生著變化,大家忽然間變得熟悉了,親切了,也更加團結互助了。
“我家有消毒液,各位鄰居有需要嗎?”“我把溫度計放在小區共享小屋里面,有需要的居民可以去借用……”疫情期間,不少小區居民紛紛將家里的物品共享出來。
“誰說上海人太精明,我們小區的鄰居這次自掏腰包買100份蔬菜送老人。”這是一位生活上海的外地網友,在他的朋友圈發的信息。
在一些小區中,鄰居從陌生的“老鄰居”迅速變成了熟悉的“新朋友”,雖然不少人不一定知道對方的全名,但“老王”“小李”……一句句稱呼之中,大家已不再陌生。
數據顯示,在防疫過程中75.8%的受訪者更加重視鄰里關系了。58.0%的受訪者表示在防疫過程中與鄰居相互幫助的經歷多,其中15.0%的受訪者覺得非常多。以前交流不多的鄰居,在疫情防控的過程中,彼此熟絡起來,有微信群中的相互打氣、信息傳達,也有疫情防控中的守望相助。
隔離的是疫情,隔離不了鄰里互助守望的溫情。特殊時期,鄰里間的一個微笑、一聲招呼、一句問候、一個幫助,總能給我們的內心帶來無比的溫暖。
“遠親不如近鄰”是個亙古不變的真理,誰家不會遇到困難?當困難來臨時,能及時伸出援手的,往往就是鄰居。據一項社區安全的統計數據,75%的災難救助是由鄰居實施。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千金買宅,萬金買鄰”,“鄰睦風亦暖,家和人自康”“鄰居好,賽金寶”等,這些祖輩相傳的格言和諺語,恰恰反映了鄰里之情的無比可貴。鄰里之間,遇到大事小情,你來我往,彼此伸把手,幫個忙,既是幫他人,其實也是幫自己。沒有血緣,卻有深情,鄰居之間互幫互助,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對于誰來說都是一種福氣。
行要好伴,住要好鄰。鄰里之間能夠和睦相處是每個人、每個家庭的共同心愿。希望我們的鄰里關系能越來越和諧、越來越友善。
關鍵詞: 鄰里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