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是東漢末年的醫學家,在中國醫藥史上有著很高的地位。張仲景確立了辯證論治,撰寫《傷寒雜病論》,系統地概括了“辨證施治”的理論,為我國中醫病因學說和方劑學說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是中國醫學史上的瑰寶。該書被奉為“方書之祖”,張仲景也被譽為“經方大師”、“醫圣”。
日前,中醫藥文化題材人物劇《醫圣》在河南衛視晚間黃金時段熱播。該片由深圳大宅門影業有限公司和仲景宛西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攝制。
電視劇《醫圣》以張仲景生平為背景,加以藝術創作,講述了張仲景家族沒落后投奔懸濟堂潛心學醫,歷經磨難終成醫圣的故事。該劇的播出,對于弘揚仲景精神、傳播仲景文化、促進中醫藥事業繁榮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作品堅持弘揚傳統文化,傳播正能量,劇中醫學故事來自于史書記載以及張仲景后人與傳承者的總結。
的確,張仲景有很多神話小故事在民間流傳,他不僅能夠醫治人還能醫治山里的野獸,不僅能夠醫治當代的人,還能入夢去診治后代的人,不可謂不神奇。
相傳,張仲景喜歡上山采藥,有一次他在河南桐柏山采藥的時候碰到了一個白胡子的山民,請他為自己看病。張仲景答應了,然后把著脈,卻感覺越來越奇怪。便對這個山民說:“老先生您的脈象怎么如此奇怪,好像不是人的脈象而是野獸。”張仲景是一個實誠的人,遇到這種事也不覺得害怕反而很好奇,居然問了出來。那個山民也不瞞他,就如實回答道:“我其實是山里的老猴子,最近不知道怎么了身體不太舒服,看您在山里采藥冒昧前來。”張仲景恍然大悟,然后盡心醫治,給他一粒藥丸。老猴子吃了之后第二天就變好了,然后來感謝他:“您治好我的病,我無以為報。這個木頭給你,是山里面生長了萬年的桐木,很珍貴,您收下吧。”于是張仲景就請人把桐木做了兩把古琴,并取名叫古猿和萬年。
到了千年之后的康熙年間,有個讀書人,生了重病,忽冷忽熱還打擺子。看了很多醫生都沒有看好,路過張仲景祠堂的時候進去燒了一炷香,當天夜里他發燒暈暈乎乎的時候,感覺到身邊有人,給他把了脈,然后說他很快就會好。這個書生很驚喜,于是問他的姓名,以后好感謝他。
這個人微微一笑說,我是長沙太守張仲景,這個書生猛然驚醒,原來是一個夢,但是更奇妙的是,病從此就好了。
醫圣流傳下來的故事還有很多,醫圣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還有很多,還等待著我們進一步挖掘。也期待著通過仲景宛西制藥等社會各界中醫藥傳承者的不斷努力,將仲景文化發揚廣大,讓更多的人了解張仲景,受益于張仲景的經典名方和學術思想。
誕生于醫圣故里的中醫藥企業——仲景宛西制藥,秉承醫圣遣方用藥的嚴格標準,依托“天然藥庫”的自然環境,在行業內首個提出“藥材好,藥才好”的口號。仲景宛西制藥主打產品六味地黃丸的處方有六種藥材組成,地黃、山藥、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澤瀉,這其中有三種藥材都是河南產的地道藥材。懷山藥、懷地黃是四大懷藥之二,山茱萸主要產自伏牛山。從中藥材到藥丸,是對自然和生命的堅守敬畏,也是對現代匠心技術的精益打磨 ,從東漢到今天,張仲景中醫文化源遠流長。
除了制造高品質現代中藥,仲景宛西制藥在中醫藥文化傳承與弘揚方面也持續在努力。自2020年8月起,仲景宛西制藥發起“三分鐘講透經典”項目。項目通過科學化的研究、科普化的內容、生動化的表現形式宣傳經典中藥優勢病癥和優勢病種。2021年更是在“三分鐘講透經典”項目理念指導下,面向消費者推出“仲景健康節”,向大眾傳播“好體質,養起來”的理念。
(來源:溫州視線)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