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蘭雪慶
4月16日,藍豐生化發布2021年業績報告稱,去年實現營收14.44億元,同比增長7.60%;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虧損4.91億元。
自2020年末出售醫藥資產完成“保殼”后,藍豐生化于2021年5月迎來新控股股東海南錦穗,開始踏上農藥+新材料轉型新征程。然而受環保加壓、能耗雙控政策影響,公司農藥主業多次停產整治,新材料業務也未創造收入。自2021年6月摘帽以來不到一年,公司再度陷入業績虧損窘境。
六年經歷兩次轉型
近幾年來,藍豐生化農藥板塊就因環保整治因素多次停產整頓,利潤也逐年下滑,2016年-2020年,公司農化業務毛利率分別為22.35%、19.76%、16.76%、16.43%、10.28%。直至2021年,公司農化業務毛利直接下跌至-0.33%,呈虧損狀態。
對此,藍豐生化解釋:“受上游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上漲以及疫情的反復導致原材料供應不穩定等多方面的影響,公司整體生產成本上升較快,產能利用率嚴重不足,造成報告期內公司毛利率為負。”
針對公司農藥主業面臨的窘境,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以光氣為原料來做農藥,有一定的危險性和毒性。當前,在環保壓力日益增大的情況之下,藍豐生化需要想方設法提升自己環境適應性,符合環保要求,才有可能在市場中取得一定的競爭力。”
農藥主業沉疴難愈是一大難題,而另一方面,公司近幾年的轉型之路也是相當坎坷。
2014年、2015年,受環保政策影響,藍豐生化連續兩年凈利潤虧損。由于農藥產業進入周期底部,公司開始向輕資產、低污染排放的業務領域發展。
2015年12月,藍豐生化收購了方舟制藥100%股權,該筆交易作價11.8億元。方舟制藥并表后,公司形成了農化+健康醫藥雙主業發展格局,2016年凈利潤也成功扭虧,并突破億元,兩大板塊均迎來增長。
然而好景不長,受方舟制藥原董事長王宇違規占用資金等黑天鵝事件及環保加壓影響,藍豐生化公司農化、醫藥板塊雙雙重挫,2018年、2019年凈利潤分別虧損8.75億元、5.17億元。公司股票也于2020年4月27日被實行退市風險警示。
2020年末,公司向吉康瑞生轉讓了方舟制藥100%股權剝離了醫藥業務,當期凈利潤轉正,免于退市。
隨后公司以并購重組方式,開啟了第二次轉型。2021年5月,海南錦穗通過股權受讓+表決權委托的方式,接手蘇化集團正式成為藍豐生化的控股股東,公司開始了向農業科技和新材料領域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新東家海南錦穗并非橫空出世,其控股股東“錦穗宇恒”就是此前方舟制藥接盤方“吉康瑞生”的股東之一。
(圖片數據來源:天眼查App)
新材料業務前景難料
新股東海南錦穗入局后,藍豐生化的新材料轉型之路也并非一帆風順。
2021年12月,新舊東家因一場3億元跨界收購空殼的錦綸纖維公司“江西德施普”的議案產生分歧,并爆出海南錦穗拖欠蘇化集團股權支付尾款,吉康瑞生也未能按期支付方舟制藥的第三期股權尾款2億元。
矛盾激化的兩方并未如外界預想的那樣“對簿公堂”。今年1月7日,蘇化集團、格林投資就與海南錦穗簽署了《備忘錄》,就存在的分歧達成諒解,公司也與吉康瑞生約定延遲支付方舟制藥的股轉尾款。
然而新舊東家握手言和并未解決公司當下轉型困局。公司擬收購的江西德施普錦綸纖維產業并無實際經營,生產設備仍需向“浙江德施普”公司購買。但浙江德施普設備存在抵押,且二手設備搬遷后還需要安裝、調試等一系列環節,取得所有權和正式投入運營的過程仍存在不確定性,江西德施普未來如何保證業績仍是謎題。
談及藍豐生化新材料業務的前景,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新材料領域尚未形成產能,連產線都有問題,所以此時談前景為時尚早。如果從錦綸纖維的前景來看,當前能源和石化產品正在上漲當中,錦綸行業對石化依賴度較高,短期看可能會遭遇成本過高的影響,但長期如果形成穩定產能,還是有希望實現盈利的。”
在盤和林看來:“跨行業并購,需要和主業形成協同,否則就要看并購是否有必要性。如果僅僅是為了資本市場形成概念,那么并購就會走樣,甚至有可能上當受騙,并購空殼公司。”
(編輯 上官夢露)
關鍵詞: 藍豐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