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需要賦予學校充分的辦學自主權。
▲資料圖。雙選會現場,畢業生在尋找適合的崗位。圖/新華社
(資料圖片)
文?| 熊丙奇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下文簡稱《方案》),提出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
《方案》明確,基礎學科特別是理科和基礎醫科本科專業點占比進一步提高。建設一批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卓越工程師學院,建成一批專業特色學院。
2012年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提出,高校設置和調整專業,應主動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應遵循高等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同年,教育部提出建立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開始鼓勵高校自主調整和撤銷“過剩低質錯位”專業。
此次提出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調整步伐之大,前所未有。而要做好此次優化調整,需要政府部門和學校各司其職、雙向奔赴,深入推進教育領域的放管服改革,以及高校的教育教學改革。
從現實看,我國高校設置專業,存在一哄而上盲目追逐“熱門”的問題,這導致不少新設專業,不符合學校的辦學定位和辦學條件,沒有辦出特色與高質量。
近年來,高校撤銷最多的專業,大多是前幾年的所謂“熱門”專業。之所以出現這一問題,是因為高校缺乏辦學自主權,未形成明確的辦學定位,未結合學校辦學定位、辦學條件、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進行充分論證。
在高等教育擴招過程中,我國不少本科院校為快速擴大規模,選擇新增的專業中,辦學成本低的人文社會科學專業遠大于理工科專業。這導致相關專業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從重視規模發展,到重視質量提升,優化學科專業設置也勢在必然。
推進學科專業的優化調整,要避免出現新的一哄而上。如近年來,我國高校新增最多的專業,包括大數據管理與應用等,從總體趨勢看,順應了新技術、新產業的發展需求。但是,具體到高校,增設這些專業,是否符合辦學定位,是否具備辦出高質量和特色的條件,是需要認真論證的。
優化調整專業,政府部門不妨制定宏觀戰略,并提供信息服務,如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發展需要哪些人才,這些人才的培養情況如何,為高校開設專業提供更為詳細的數據支撐,防止高校重復設置專業,同類專業設置過多過濫。
與此同時,要落實和擴大高校的辦學自主權,推進高校建立現代學校制度,進行學分制教學改革。設置學科專業屬于教育事務和學術事務,因此要避免由行政部門、領導主導學科專業調整,由教授委員會、學術委員會,進行科學、嚴謹的論證。
《方案》明確,到2025年建好10000個左右國家級一流專業點、300個左右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建好一流專業點,并非易事。需要建立專業評價機制,關注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與實際教學貢獻,引導教師把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學中,否則,建設一流專業就可能變為認定一流專業,雖然一些專業被稱為“一流專業”,但學生和社會對專業質量并不滿意。
因此,比達成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優化調整目標更重要的是,要優化專業調整機制。我國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需要賦予學校充分的辦學自主權,并用好辦學自主權,每所學校要設置特色專業,在自身定位上辦出一流水平。
撰稿 / 熊丙奇(教育工作者)
編輯 / 劉昀昀
校對 / 劉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