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查沁君
【資料圖】
界面新聞編輯 |
高校學科專業設置迎來重大改革。
4月4日,教育部會同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人社部,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下稱《改革方案》),明確了專業改革的長短期目標及實施方案。
近期目標上,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
基礎學科特別是理科和基礎醫科本科專業點占比進一步提高。建設一批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卓越工程師學院,建成一批專業特色學院。
遠景目標上,到2035年,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更加協調、特色更加彰顯、優化調整機制更加完善,形成高水平人才自主培養體系,有力支撐建設一流人才方陣、構建一流大學體系,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建成高等教育強國。
《改革方案》出臺的一大背景是,2022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高達59.6%。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的提升,必須推動從“規模增長”向“質量提升”的轉變。學科專業作為高等教育體系的核心支柱,其改革勢在必行。
“現有的高校學科專業設置,跟社會需求、產業需求以及學生的成長發展存在巨大的差距,《改革方案》試圖通過新的專業調整來解決當前問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在接受界面教育采訪時稱。
據儲朝暉介紹,新中國建立前,中國高校只有學科沒有專業,“專業分太細,不適合做學問。”后來中國學蘇聯依據計劃經濟體制設置專業,按計劃安排個人未來從事的工作,“從學術的邏輯來講,將人工具化了,不符合人的成長發展,也導致后來名校培養不出真正的大師。”
儲朝暉認為,計劃經濟時代已經過去數十年,但高校的專業設置還是沿用計劃體制的基礎來設計,這既是資源的浪費,也很難走上前沿,更難適應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總體方向。
在他看來,國內高校需要規范的學分制,這是全球大學發展的主流,效能更高,更適合學生,也更適應市場發展。
近年來,中國已經開啟一場數量足夠多、力度足夠大、頻度足夠高的專業結構改革。
教育部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普通高校本科專業布點總數6.6萬個,較2012年新增1.7萬個,撤銷和停招近1萬個專業點,每年調整幅度將近5%。
2019-2021年中國高校本科專業調整情況 制圖:查沁君
據界面教育統計,2019-2021年,全國高校每年撤銷本科專業數量分別為367、518、804個,整體呈上升趨勢。2022年數據尚未披露。
大規模專業撤銷,是高校專業動態調整的常規、良性的舉措。2012年,教育部提出建立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開始鼓勵高校自主調整和撤銷“過剩低質錯位”專業。2019年,教育部再度發文,強調淘汰不適應社會需求的專業,專業撤銷步伐繼續加大。
在2021年被撤銷的804個本科專業名單中,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被33所高校撤銷,是被撤銷數量最多的專業。其次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被31所撤銷,該專業還是2020年被撤銷最多的本科專業。
高校撤銷專業的理由大多是“生源不足、教學質量不高、就業質量不佳”。
據《中國青年報》2022年8月報道,有高校教師在談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被撤銷的原因時指出:“這個專業大而全,空泛,特色不鮮明,主干課程核心競爭力不強。最后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獨特的專業技能,也缺乏明確的就業方向,連去哪個單位實習專業對口這樣的問題都很難回答”。
“國內大學之前設置專業時,存在盲目跟風的問題。這幾年撤銷較多的基本都是之前增設的專業。”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對界面教育表示,有學校沒有考慮辦學定位、辦學條件,以及是否能辦出高質量和特色,盲目增設專業。
熊丙奇稱,尤其是擴招期間,很多學校增設人文社會科學專業,因為辦學成本相對較低,招生規模不小,加上有些家長盲目追求熱門,于是導致這些專業快速發展,但實際缺乏質量保障,甚至產生畢業生就業難等系列問題。
裁撤之外,還有大量新增專業,其中,工學類新增專業數量“一枝獨秀”。
據《中國科學報》報道,2013-2018年工學類凈增專業數量超過排名2-4位的管理學、藝術學、文學三類專業的總和,占新增專業總量的37.9%。
2021年,工學門類共新增14個專業,在所有門類中數量最多,占全部新專業的45%。“智能”、“智慧”成2021年全國專業調整中新增專業的高頻詞。
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大數據管理與應用、機器人工程是2021年全國新增專業中的大熱門,新增數量排名前五。僅人工智能一個專業,就有包括清華大學、北京語言大學、華北電力大學等在內的130所高校增設。
這些新增專業表現出的共性特征,與《改革方案》所強調的內容一致,即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知識創新、科技進步、產業升級的需要,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世界科學前沿、關鍵技術領域。
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深化學科交叉融合也是此次《改革方案》的重要內容。
在新工科建設上,《改革方案》指出,要推動現有工科交叉復合、工科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應用理科向工科延伸,形成新興交叉學科專業。
在近年新增的專業中,人工智能+工科的“新工科”組合形式開始出現,將人工智能與行業發展融合,用現代科技技術服務傳統行業,如智慧牧業科學與工程、智能工程與創意設計、智慧交通、智慧水利等,交叉專業在專業設置與發展上也得到更多的支持。
在新醫科建設上,大力推進醫科與理科、工科、文科等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培育“醫學+X”“X+醫學”等新興學科專業。
在新農科、新文科建設上,積極推進農工、農理、農醫、農文深度交叉融合創新發展,培育新興涉農學科專業。推動文科間、文科與理工農醫學科交叉融合。
《改革方案》還要求加強基礎學科專業。
具體而言,建強數理化生等基礎理科學科專業,適度擴大天文學等緊缺理科學科專業布局。精準推動基礎醫學(含藥學)學科專業建設,推進基礎與臨床融通的整合式8年制臨床醫學教育改革。系統推進哲學、歷史學等基礎文科學科專業建設,推動形成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學派。
“加強專業改革的關鍵在于兩點,一要落實擴大學校自主權,二是學校內部要建立起現代治理結構。”熊丙奇對界面教育表示,將專業設置自主權交給學校,同時發揮學校的教授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的作用,根據學校的辦學定位、條件,結合社會需求設置專業。
“促進交叉學科發展,也需要建立現代學校制度,需要由不同學科的教授,根據學科本身的發展趨勢來推進交叉。”熊丙奇表示,“如果教授缺乏積極性,而由行政來推動,結果可能出現形式主義的交叉,而非真正的深度融合。”
針對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的三大主體,《改革方案》圍繞學校層面怎么規劃設置、省級層面怎么統籌管理、國家層面怎么宏觀調控,提出相應的改革措施。
首先,學校層面要加強學科專業發展規劃,加快推進一流學科建設,深化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和基礎學科專業建設,完善學科專業建設質量保障機制。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加大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力度;地方高校要拓寬基礎學科應用面向,構建“基礎+應用”復合培養體系,探索設置“基礎學科+”輔修學士學位和雙學士學位項目。
其次,省級層面要加強學科專業設置統籌、嚴格學科專業檢查評價、開展人才需求和使用情況評價。
最后,國家層面要切實發揮學科專業目錄指導作用、完善學科專業管理制度、加強學科專業標準建設和應用、強化示范引領、實施“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加強專業學院建設、健全學科專業調整與人才需求聯動機制。
《改革方案》要求各地各高校根據改革方案,結合本地本校實際,“一校一案”研究制定學科專業改革實施方案,并結合年度學科專業設置,每年報告實施方案落實情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