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首先要有兒童視角。
▲《撞見怪老頭兒》一書中,內頁人物的對話中,的確有不少粗口臟話。截圖來自社交媒體視頻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文?| 熊丙奇
據北京時間報道,3月28日,河北保定張先生吐槽,給孩子買的兒童讀物中竟出現多處臟話,質疑圖書審查不嚴。張先生稱,整篇文章本意可能是提倡不說臟話,但這種寫作方式還應該再斟酌一下。該圖書出版社所屬出版集團回應,文章本意是教育孩子不說臟話,圖書編寫時考慮不全,未來可能不再出版。
對于出版社的回應,有網友表示理解,但還是有不少網友不認同、不接受,認為在兒童作品中就不應該有臟話,這會教壞孩子。
確實,兒童作品應該考慮孩子模仿的天性,堅持不說臟話,在構思教育孩子不說臟話的故事情節時,要有兒童視角。對于兒童作品中確因情節需要,而出現的極個別臟話,需要出版機構加強倫理審查,評估其可能對兒童產生的負面影響,同時也要對家長做出適當的閱讀指導提醒。
據報道,該書本名為《撞見怪老頭兒》,該兒童作品的主人公“我”,是一位父親,得知孩子在學校突然經常說臟話后,在孩子的書包里發現了一根藍舌頭。原來只要裝上了藍舌頭,便會“出口成臟”。文章主要講述了“我”裝上藍舌頭后的狼狽,以及最終將制造藍舌頭的人繩之以法的故事。
因此,從作品的立意看,這應當不是教孩子說臟話,而是告誡孩子不能說臟話。作品的整體立意并無問題,但作品是否有必要多次出現臟話,值得商榷。
家長的不滿可以理解,因為這些臟話出現在作品中,很可能讓缺乏識別能力的孩子,把其當“時髦語”模仿,最后反而沒有起到教育的效果。近年來,媒體就時常報道有的孩子模仿小說、動畫中的危險動作而發生安全事故,引發輿論關注。
教育兒童不要說臟話的兒童讀物,采取“欲揚先抑”的方式,對于成人閱讀者來說,沒有什么問題,因為成人有判別是非的能力。但對未成年人,尤其是低齡孩子來說,則需要謹慎。這一兒童讀物的問題,不在于用了臟話,而在于多處多次用臟話,這會強化孩子對臟話的感知,其中有些段落使用的臟話,其實是可以避免的。家長不滿的也是這一點。
這就需要作者和出版機構,從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出發,調整行文方式,修改、刪除不必要、過度渲染的臟話,用其他文字替代。這可能會影響表達的感染力,但做到了作品的完整性和適合幼兒閱讀的平衡。
另外,對于兒童作品中因情節需要可能出現的一兩句(而不是多處多次)臟話,家長和讀者也要給予理解,而不是簡單地全盤否定。
教育孩子講文明,不說臟話,這無疑是正確的,但若將孩子置于一個沒有一句臟話的環境中,卻可能并不現實。這就需要家長在孩子閱讀時,加以指導,讓孩子有對說臟話的正確認知,這也是家長應該履行的監護職責。
概而言之,保護未成年健康成長,給孩子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需要出版機構與家長各司其職——為孩子出好書,讓孩子讀好書。
撰稿/熊丙奇(教育學者)
編輯/徐秋穎
校對/陳荻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