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張力韻、通訊員陳怡4月24日報道:“我已經設計了最優路線,現在基本上可以在1到1個半小時內完成一輪垃圾收集。”這已經是趙惠敏第四天作為垃圾上門收集志愿者為鄰居們收垃圾了,比起第一天的暈頭轉向,她感覺已經慢慢“上手”了。
外籍志愿者:“盡一點力去幫助大家”
趙惠敏來自新加坡,去年8月因工作原因來到上海。“我是2014年來到中國的,已經有兩年沒回去了,我的家人都在新加坡,經常通過視頻保持聯系。”趙惠敏說,根據一些國外親友的親身經歷,感染新冠其實并不可怕,關鍵是要做好個人防護,避免病毒傳播。“沒想到最近上海疫情這么嚴重,我覺得應該盡一點力去幫助大家,所以看到網上的志愿者招募訊息,我就打電話報名了。”
趙惠敏所住的大樓是四川北路上的一幢七層老建筑,有50余戶居民,樓層結構較為復雜。第一天上崗收垃圾的時候,趙惠敏被七轉八彎的大樓通道搞得摸不著頭腦,最后不得不打電話給居委會尋求幫助。在居委干部的指引下,她終于把所有住戶兜了個遍,暗自把路線記在心里。
回到家后,她把白天走過的路線復盤后進行了優化。“因為我住在三層,所以我先從三層往上去,一邊往上走一邊消殺,到頂樓后通過天臺去另一個樓棟,再從頂層往下消殺、收集垃圾,然后通過一層的連廊到第三個樓棟,再由下往上一邊走一邊消殺,到頂樓后,再從頂層往下消殺、收集垃圾……”
通過在樓群和鄰居們對接溝通,趙惠敏每日安排上、下午各一次上門收集垃圾的時間段,同時做好零星垃圾的消殺和收集。
趙惠敏平時工作繁忙,很少和鄰居們打交道,也從來不串門。樓里有位獨居老人耳朵不太好,經常錯過居委會的電話,居委會拜托趙惠敏上門收垃圾的時候順便詢問一下老人情況。因此,她隔天就會敲敲老人家的門,還把家里的物資消毒后一起帶給老人。
趙惠敏說,鄰居們都很體貼,會把垃圾綁好,方便她收集。“我現在會更加感激環衛工人的工作,疫情結束以后,也會更加認真地做好垃圾分類。”
年輕黨員:“沖在前面是應該的”
消殺,收集裝袋,再消殺,投放到小區垃圾廂房……4月16日早上9點,社會志愿者姜冰心穿戴好防護裝備,準時在廣中路街道花園城小區上崗。
姜冰心是一位90后軟件工程師,不久前,她在“上海虹口”微信公眾號看到一則志愿者招募啟事,馬上致電城發公司報了名。“近期上海疫情形勢嚴峻,我是黨員,一直想為上海的防疫抗疫出一份力。”
這是姜冰心成為垃圾上門收集志愿者的第一天,也是她平生第一次穿上防護服。天氣還算涼爽,姜冰心卻覺得又悶又熱,穿著防護服干活有些束手束腳,不一會兒,衣服就濕透了。盡管如此,她還是一絲不茍地按照作業要求規范地消殺和收集垃圾。“如果發現堆放的垃圾無法處理的,要先進行消殺,并及時通過微信工作群上報。”
據了解,垃圾上門收集志愿者除了要及時消殺和收集居民生活垃圾和零星垃圾,還需對小區巡查過程中發現的大堆垃圾及時上報,再通過街道作業塊聯絡人協調環衛專人處置。大堆垃圾清運完畢后,再由志愿者對清空的場地進行消毒消殺工作。
姜冰心說:“門把手、樓梯扶手、樓道等重點區域的消殺非常重要,后面可能會給我安排更多任務。作為年輕黨員,我覺得沖在前面是應該的。”
48歲“生力軍”:“跑樓收垃圾也是鍛煉身體”
和29歲的姜冰心比起來,48歲的陸鳴不算年輕,但他自我感覺還有足夠的精力。
“我現在居家辦公,居委會人手不夠的時候會叫我幫忙做一些分發物資之類的事情。我們這里的居委干部很多都是女同志,照樣二話不說就擼起袖子搬物資,還有一些五、六十歲的老同志也都出來做志愿者。我挺受感動的,看到這個上門收垃圾的志愿者崗位就立刻報名了。”
一下午,陸鳴一口氣跑完了海泰苑小區內2棟33層的居民樓。他先在樓群提前通知居民把垃圾放到門口,然后到每一層進行垃圾消殺和收集工作,完成樓道消殺后,再把垃圾統一運送到小區的垃圾廂房……每一步都有條不紊。
陸鳴說,自己平時熱愛運動,經常跑步、去健身房鍛煉,小區封控以后,就在家用啞鈴、杠鈴做一些力量訓練。“這點體力活兒不算啥,跑樓收垃圾既可以為小區防疫做點事情,也能夠鍛煉一下身體,挺好的。”
據了解,自4月13日虹口發布志愿者招募信息以來,目前已有許多像趙惠敏、姜冰心和陸鳴這樣的垃圾上門收集志愿者陸續上崗,就地補充所在社區的生活垃圾收集、零星垃圾處置、大堆垃圾上報和場地消殺等力量,保障居民生活垃圾日產日清。
關鍵詞: 垃圾清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