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软件,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视频在线百度云,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福利,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久久久

首頁 資訊 國內 聚焦 教育 關注 熱點 要聞 民生1+1 國內

您的位置:首頁>資訊 > 財經 >

南都電源2023年半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

來源: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    發布時間:2023-08-04 20:24:07

南都電源(300068)2023年半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內容如下:

一、報告期內公司從事的主要業務


(資料圖)

(一)公司主要業務

公司主要面向儲能應用領域,提供以鋰離子電池和鉛電池為核心的系統化產品、解決方案及運營服務。專注于新型電力儲能、工業儲能、民用儲能等全系列產品和系統的研發、制造、銷售、服務等,及環保型資源再生產業一體化。公司擁有支撐儲能應用領域的電池材料、電池系統、電池回收等產業一體化關鍵核心技術優勢及可持續研發能力,已形成鋰電、鉛電的“原材料—產品應用—運營服務—資源再生—原材料”的全產業鏈閉環的一體化體系。公司銷售遍及全球150余個國家和地區,已成為全球儲能領域的領先者。

(二)主要產品及其用途

公司主營產品包含鋰離子電池及系統、鉛蓄電池及系統、燃料電池及鋰、鉛資源再生產品的研發、制造、銷售及服務。主要服務于新型電力儲能、工業儲能、民用儲能等領域的客戶,提供相應的電源及系統集成產品的應用與技術、運維服務;再生資源產品包括鋰電池材料及再生鉛等,主要提供給國內各大鋰離子及鉛蓄電池生產企業。

1、鋰離子電池及系統:公司鋰離子電池產品主要為磷酸鐵鋰電池系列產品及系統集成產品,主要包括電芯、模組、電池包、電池柜及軟件管理系統等,主要應用于包括新型電力儲能電力調頻、輔助服務及削峰填谷領域;工業后備儲能領域;民用儲能領域等。

2、鉛蓄電池及系統:公司鉛蓄電池產品主要包括高溫型節能環保產品、高功率電池、核級閥控式電池、新型鉛炭電池產品等。主要應用于工業儲能領域,包括運營商、數據中心、金融、軌道交通、核電等領域。

3、燃料電池:公司通過參股新源動力布局燃料電池行業。公司除配置專業團隊參與燃料電池技術研發外,也結合自身渠道優勢,為燃料電池在新型電力儲能、工業后備儲能、民用儲能等領域應用提供客戶資源,共同發展燃料電池行業。

4、資源再生產品:

(1)鋰資源再生產品:主要以廢舊鋰離子電池等為原材料進行處理,合成碳酸鋰和鎳鈷錳混合鹽,為鋰電正極材料提供原材料,通過分離工程獲得銅、鐵、鋁和塑料等有價資源,使鎳、鈷、錳、鋰等重要金屬及其他資源產品在電池產業中得以循環利用。

(2)鉛資源再生產品:公司鉛資源再生產品主要以廢舊鉛蓄電池為原材料,通過加工形成包括粗鉛、成品鉛及合金鉛等系列產品,為鉛蓄電池生產提供原材料。同時,再生鉛產品生產過程中形成如銅、錫、銻、銀等具備高附加值的其他有色金屬類附加產品可進一步對外出售。另外,通過再加工形成塑料、硫酸及其他系列產品等,亦可用于鉛蓄電池及其他行業領域的銷售。

(三)公司主要的經營模式

公司始終以產品作為利潤實現的載體,通過不斷提高技術水平、豐富產品線、改善產品結構、提高渠道議價能力,增加下游客戶的接受度,使公司產品更大限度覆蓋客戶需求。

公司日常經營中,產品的供應在各部門緊密配合下進行。銷售部門采取直接銷售與代理銷售相結合的銷售方式,負責市場的開拓及維護;采購部門根據年度經營計劃對主要原材料和物品實行集中采購、分批供貨的采購模式;運營管理中心確定統籌銷售與生產,采取“以銷定產”的方式編制生產計劃;技術中心為產品生產提供技術支持;質量管理部負責生產質量的監督等。

在傳統技術研發、采購、生產、銷售的經營模式之外,公司還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的設計-電池產品及系統核心部件的開發-關鍵電池產品的生產-系統集成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服務獲取盈利。

(四)行業發展態勢及行業地位

1、儲能業務領域

(1)新型電力儲能領域

現狀及發展趨勢

目前全球能源供需格局進入調整階段,越來越多的國家將儲能列為加速其清潔能源轉型的必選項。得益于政策驅動、市場需求等綜合因素影響,國內外儲能發展態勢呈持續增長。

新能源逐步成為發電量增量主體,進而逐步成為裝機主體電源。隨著上游原材料價格下降趨穩,電化學儲能成本降低,加之強制配儲的政策引導,發電側儲能需求加快釋放。近期,儲能相關政策密集出臺,政策支持不斷。系統形態由“源網荷”三要素向“源網荷儲”四要素轉變,強調儲能在新型電力系統中的作用,推進多時間尺度儲能技術規模化應用,輔助解決電網系統平衡問題。此外,用電形勢嚴峻促使市場備電需求增加,各地主動拉大用電側峰谷價差,用戶側儲能迎來更大發展空間。

政策+市場驅動下,全球儲能市場容量增長迅速。相關研究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國內儲能中標28.7GWh,同比增幅553%;并網14.8GWh,同比增長727%,上半年裝機總量已超過去年全年裝機總量。根據InfoLink預測,至2030年全球電化學儲能市場規模將達1000GWh,為2020年(32GWh)的30倍。

行業地位

公司作為儲能行業領先者,引領和推進儲能行業發展。公司于2011年投建國內第一個儲能示范項目“東福山島風光柴儲能電站”,先后承擔了國內外50余個儲能示范項目;于2016年進行儲能商用化推廣,先后在國內外建了諸多基于多種應用場景的儲能電站。報告期內,公司儲能業務增長態勢良好,相繼中標Enel、Ingeteam、Upside、RES、豫能控股(001896)、中國電建(601669)、國家電投等多個項目。

經過多年的積累,公司具備了從方案設計、系統集成、運營維護及源網荷儲一體化的全面技術能力,擁有從電芯產品、系統集成、運維服務至資源回收的儲能產業一體化布局。公司儲能產品及系統已累計獲得200余項UL、IEC、GB、KC等全球儲能領先標準安全認證,具備較高的資質認證的門檻。

公司主要聚焦國內以及歐洲、北美、澳洲、日韓等海外重點國家拓展,并在海外前述多地設立子公司和服務機構,同時與海外當地主要大型能源集團、電力公司等建立儲能業務合作并深入戰略合作。目前,公司新型電力儲能業務在用戶側、電網側、發電側均已實現大規模應用,在全球儲能裝機規模超6GWh,處于行業領先水平。根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發布的《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23》,公司位列中國儲能系統集成商2022年度全球市場儲能系統出貨量排行榜第六、中國儲能技術提供商2022年度全球市場儲能電池出貨量排行榜第九。

(2)工業儲能領域

現狀及發展趨勢

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5G作為信息通信技術演進升級的重要方向,是推動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基石。全球正式邁入5G時代已滿4年,超過90個國家和地區的200余家運營商已宣布提供5G業務,商用范圍從主流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不斷拓展。2022年全球5G基站出貨量超140萬個,同比增長20%,累計出貨超380萬個。我國始終秉持“適度超前”建設原則,2022年度新建基站88.7萬個,累計開通5G基站超231萬個,占全球總量的60%。國家政策支持力度持續,通信基建保持增長。根據工信部數據,截至2023年6月底,我國累計建成5G基站超293萬個。

隨著5G商用提速,工業互聯網、產業互聯網的海量數據(603138)被挖掘,同時隨著以ChatGPT大模型等為代表的AI技術發展,對高性能計算的需求日益增長,進一步推動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的迭代升級,數據中心產業賦能價值進一步凸顯。世界主要國家均在積極引導數據中心產業發展,數據中心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投資并購交易量及交易額持續快速增長。國內,“新基建”的發展及“十四五”規劃中數字中國建設目標的提出,為我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重要指導,我國數據中心產業發展呈現強勁勢頭,規模穩步提升,布局合理、技術先進、綠色低碳、算力規模與數字經濟增長相適應的發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AFCOM數據中心狀態報告表明,與前幾年相比,現今數據中心市場的機架密度增長迅速,增幅約為20%。

行業地位

公司從工業儲能領域起步進入電池行業,從2G到5G時代,公司作為工業儲能電池主要供應商,伴隨著全球通信產業發展而成長壯大,形成了較強的技術積累與市場積淀。公司通信后備電源業務覆蓋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中國移動(600941)、中國鐵塔、中國聯通、中國電信(601728)、沃達豐電信、新加坡電信、華為、諾基亞、中興通訊等國內外主要通信運營商及通信設備集成商形成深度合作,始終處于領先地位。根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發布的《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23》,公司位列中國儲能技術提供商2022年度全球市場基站/數據中心電池出貨量排行榜第二。

數據中心領域一直是公司近年來重點開拓的市場。公司擁有自主研發的數據中心后備電源技術、行業級整體解決方案和豐富的應用經驗。近幾年,隨著互聯網企業數據中心、政府、金融企業、第三方數據中心等不斷興起,公司客戶結構更加全面,業務規模迅速增長,并對原來占據主導地位的進口品牌逐漸形成替代。在國內,先后與頭部多家大型互聯網企業、服務商及金融機構形成長期合作;在海外,公司作為唯一海外品牌入選美國前五大數據中心的優選供應商,成為美國高端數據中心市場的唯一非本土電池品牌,成功進入亞太、拉美等大型數據管理中心高端市場。同時,公司研發并推廣IDC高功率鋰電系統產品,成功與伊頓、三菱、臺達、富士等多家大型集成商達成和合作,為公司數據中心業務注入新活力。

2、資源再生業務領域

(1)鋰電回收及新材料領域發展態勢

工信部、發改委等多部門持續推動鋰電池回收利用工作,加快建立網絡完善、規范有序、循環高效的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和處理體系。隨著電池退役量將迎井噴式增長,政策出臺明顯加速,行業標準逐步完善,國內電池回收企業規范化、專業化、大型化趨勢加快。

廢舊鋰電池回收市場廣闊,當前中國正步入動力電池退役高峰。根據賽迪顧問數據,中國自2018年開始進入動力電池退役期,2018年退役量7.0GWh,2020年退役量25.6GWh,預計2025年動力蓄電池退役將達174.2GWh(約200萬噸),7年增長近24倍,復合增長率將達到58.2%。隨著鋰電產業的高速發展和鋰電回收市場的不斷增大,鋰資源回收再生成為電池產業鏈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鋰電回收產業正在呈現以電池生產商、行業聯盟和專業第三方為主流的商業模式。

(2)鉛資源再生行業發展態勢

近年來,為規范廢舊電池回收行業,國家陸續出臺法律法規,嚴格限制年處理量及排污指標的發放,對收集、轉運、貯存、處理等重要環節進一步嚴格規范和審核。

我國鉛資源儲量排名第二,是第一大精煉鉛生產國和消費國,與從礦石中煉取的原生鉛相比,由廢棄蓄電池冶煉得到的再生鉛在生產過程中能耗更低,污染物排放更少,也更符合低碳環保的需求。工信部發布的《“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預計,“十四五”期間,我國再生鉛產量規模將繼續擴張,預計至2025年,我國再生精鉛將達到290萬噸,市場總容量約為400億元。

(3)公司所處的行業地位

隨著公司鋰電業務及產能的不斷擴大,為有效保證原材料供應和成本控制,公司完成鋰電全產業鏈閉環與升級。目前具備7萬噸鋰電回收產能,另有15萬噸鋰電回收產能分兩期投建,其中一期項目已于今年5月開建。鋰回收項目采用行業領先環保的鋰回收工藝和裝備,實現全過程無害化處理,能耗低、產品附加值高,能夠有效解決行業內存在的單位產品綜合能耗高、資源綜合利用率低等關鍵性技術難題,經濟效益良好,鋰回收率達92%。公司子公司華鉑新材料為《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白名單企業,已相繼與國內主要鋰電電芯工廠建立起了密切的業務合作,同時依托公司現有回收網絡體系及參股子公司快點動力回收平臺作為公司原材料的供應渠道,回收渠道優勢明顯。

公司鉛回收產業在全國具備完善的回收及銷售網絡,與國內涉鉛重點客戶建立了良好的長期合作關系,積累了廣泛的資源,品牌認可度較高,擁有絕對的行業領先者地位。公司再生鉛產品主要供向園區內下游企業如天能、華宇等,區位優勢明顯。華鉑科技鉛蓄電池回收采用嚴格的環保控制體系,工藝、技術、裝備全球領先,廢舊電池回收實現全過程綠色、環保、無害化處理,金屬、塑料回收率可達99%以上。

(二)報告期內主要業績驅動因素

公司作為儲能行業領先者,多年來在新型電力儲能、工商業儲能、工業儲能等領域積累了品牌、渠道、技術等優勢,形成了從電芯產品、系統集成、運維服務至資源回收的儲能產業一體化能力,完成了全球銷服一體化的布局,得到全球行業及國內外客戶一致認可。隨著全球儲能市場的爆發,公司儲能業務迎來高速發展。2023年以來,公司累計中標及簽署儲能項目合計超6GWh,大規模完成儲能項目交付并網。

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8.95億元,同比增長40.1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06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2.85億元,同比增長594.44%。利潤大幅增長主要系公司儲能業務營業收入同比大幅增長,結合公司較強的供應鏈管控能力,鋰電產品的毛利率水平較高,使得公司儲能業務毛利貢獻大幅上升。

二、核心競爭力分析

1、持續的技術研發優勢

公司始終堅持以技術創新帶動企業發展的理念,擁有長期伴隨企業成長、具有豐富理論與實踐經驗的強大研發團隊,設有行業內首個國家認可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浙江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專家工作站、浙江省裝備電子重點企業研究院等先進的研發平臺,技術創新能力卓越。公司的國家認可實驗室還榮獲CTF認可實驗室資質,由國際權威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SGS進行授牌,成為國際級認證實驗室。

公司作為行業領先者,擁有多年的技術積累,引領和推進儲能行業發展,主持及參編50余項國家、行業、團體標準。公司已形成鋰電和鉛炭等多種解決方案,具備了覆蓋方案設計、系統集成、運營維護的全面技術能力;在系統集成研發方面,公司是全球第一批通過MW級集裝箱儲能系統UL9540和UL9540A認證的企業。截至報告期末,公司已累計通過200余項UL、IEC、GB、KC等全球儲能領先標準安全認證認可,標志著公司儲能系統獲得全球領先的標準安全認證。

此外,公司以“研發一代、儲備一代”作為技術發展戰略,與院校、科研機構共建研發平臺,深入技術合作,持續開展基礎性及前瞻性研究。公司在長循環石墨、自修復電解液和補鋰劑方面持續創新,為儲能產品萬次壽命提供技術保障;固態電池方面,突破鹵化物電解質關鍵材料技術,構筑準固態導鋰界面,均勻鋰離子沉積,高比能準固態電池循環600次容量無衰減;鈉離子電池方面,開發高容量高壓實硬碳材料,持續提升電池能量密度和循環壽命,能量密度135~145Wh/kg,循環壽命大于3000次。

此外,公司與西安交通大學共建新能源儲能學科,與中南大學合作開展材料方面研究,參股中科院下屬新源動力公司,布局燃料電池行業,為公司未來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

2、行業先發優勢

公司在電池領域經歷近三十年的專業化發展,致力于成為儲能領域系統解決方案領導者。面對全球“碳中和”、國內“新基建”帶來的新能源產業發展機遇,公司加快推進業務轉型,持續聚焦并發力新能源儲能業務。經過多年深耕,公司在儲能領域實現技術與工藝積累,具備從儲能產品及系統的研發生產、集成到運營服務的系統解決方案的能力,公司充分利用先發優勢,在用戶側、電網側、新能源發電側均已實現大規模應用,引領和推進儲能行業發展,公司近年來持續加大技術開發投入并穩步提升產能。公司現已形成綠色環保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產業布局合理,順應國家產業政策導向及市場需求,市場空間巨大。

目前公司下游儲能應用場景主要包括新型電力儲能電力調頻及削峰填谷領域、通信及數據中心用工業儲能領域、民用儲能領域等。隨著公司產品體系及解決方案的不斷完善提升,在儲能應用的幾大細分領域將形成技術共享、原材料共享、產線共享、渠道共享等多方資源共享協同機制,以節省公司經營成本,形成高效的資源整合優勢;還可以增強抵御不同應用領域的市場變化的風險,進而增強公司可持續發展和持續盈利能力。

3、品牌及渠道優勢

公司在經營過程中,注重自有品牌建設、持續改進提升產品質量,把品牌和產品質量作為市場開拓、推動企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公司品牌“Narada南都”為中國馳名商標、浙江省著名商標及浙江省出口名牌,在國內外同行中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也是國內同行中海外市場認可度極高的企業。經過多年努力,公司在新能源用大型儲能電站、通信及數據中心用工業儲能等儲能領域為客戶提供完善的產品應用及技術服務,形成了深遠的品牌影響力。

公司率先實施全球化經營戰略,業務覆蓋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海外各大洲完成了市場和營銷網絡的布局,形成了顯著的渠道優勢。尤其在儲能業務方面,公司在歐洲、北美、韓國多地成立儲能服務中心和子公司,進一步強化屬地服務,提高運營效率與收益,形成了較強的市場與渠道優勢。同時,公司高度重視客戶資源管理,伴隨著儲能等新業務的開拓,高端客戶資源不斷豐富,公司的知名度及美譽度進一步提升。公司以為客戶持續提供價值為導向,不斷把產品、技術和解決方案優勢轉化為客戶優勢,為公司進一步拓展新興市場打下了堅實基礎。

4、儲能產業一體化優勢

公司長期專注于儲能技術、產品的開發與應用,擁有近三十年電池生產制造及系統集成經驗,目前在國內建有多個電池生產基地、系統集成生產基地、資源回收生產基地。公司已打通從鋰(鉛)電池制造、系統集成、運營服務到鋰(鉛)資源回收的全產業鏈,具備從方案設計、系統集成、運營維護及源網荷儲一體化的全面技術能力,提供極具競爭力的儲能系統解決方案。

通過完整的資源回收體系與網絡,構建自循環的供應鏈體系。面向全球新型電力儲能、工業儲能、民用儲能領域的客戶,公司可根據客戶需求進行混合一體化的綜合資源利用,進行在生產、銷售、資源再生等各個環節的業務協同,從而形成公司綜合成本的優勢。

圍繞儲能業務形成一體化布局,構筑了儲能全產業生態體系。公司持續加強行業深度合作,逐步打造圍繞儲能業務縱向及橫向的緊密合作的生態關系,與國內外發電集團、能源綜合服務公司、EPC公司及電力設計院、國內外運營商、組件公司等形成戰略結盟,積極共建儲能產業生態圈,為后續儲能業務大發展奠定基礎。

三、公司面臨的風險和應對措施

1、宏觀經濟風險

公司實施全球化經營戰略,目前海外市場已覆蓋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產品出口規模較大。全球面臨著通脹、地域沖突等帶來的經濟壓力,若未來全球范圍內宏觀經濟和市場需求下滑,將影響整個新能源和儲能電池行業的發展,進而對公司的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產生不利影響。

應對措施:面對不穩定的經濟形勢,公司將圍繞既定戰略目標及經營計劃開展各項工作,加大市場推廣力度,盡可能減少市場波動和政策變化帶來的影響。同時,公司將持續密切關注全球政治經濟情況,及時調整業務、收款策略及增加投保等措施,防范業務開展的風險。

2、匯率波動風險

公司一直積極堅持海外市場的拓展,出口業務銷售額逐步提高。匯率的不確定性,使公司未來仍面臨匯率變動帶來的外匯結算風險。

應對措施:公司將加強外匯風險防范,密切關注匯率走勢,采取增加結算貨幣種類、美元貸款、縮短銷售回款期、銷售價格與匯率聯動機制等措施,以減少匯率變化給公司帶來的影響。同時,根據業務發展需要,靈活選用合理的外匯避險工具組合(遠期結售匯),降低匯率波動帶來的不良影響。

3、原材料波動風險

公司鋰電產品主要關鍵原材料正極材料包括碳酸鋰、氫氧化鋰等,受供求關系、投機炒作、市場預期等眾多因素的影響,鋰電相關材料價格具有較高波動性,自2020年以來正極材料碳酸鋰價格一路上漲到達60萬/噸,2022年底開始碳酸鋰價格持續下跌,一度跌破20萬,短期內的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對公司存貨及成本管控帶來壓力。同時,公司鉛電類產品主要原材料為鉛及其合金,屬于期貨交易品種之一,產品價格也具有較高波動性。

應對措施:公司將繼續推動實施價格聯動機制,與下游客戶約定價格聯動條款,若一段時間內基準價格波動達到一定幅度,雙方重新調整電池產品價格;同時,通過深入研究原材料市場行情變化趨勢,靈活運用規模采購策略,開展期貨套期保值,降低原材料的價格波動風險。

4、行業競爭加劇風險

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大潮下,伴隨著一系列利好政策,儲能行業無疑是這兩年最受關注的風口之一。巨大的市場熱情下,越來越多資本涌入儲能行業,掀起一輪“擴產熱潮”。隨著更多競爭者進入,為搶占市場份額,尤其在國內市場,低價無序競爭加劇。

應對措施:公司擁有近三十年的行業、技術、客戶、渠道及品牌的積累;擁有高素質、專業化的團隊。同時,經過近年的調整變革,公司已經聚焦儲能、鋰電,形成了產業一體化布局,完成了戰略及業務結構轉型。企業文化、組織、隊伍、內部機制等也都得到了持續改善,為未來可持續化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面對不斷加劇的市場競爭,公司將持續保持的危機意識,把握好市場需求與產能的匹配,避免盲目擴產;積極做好新技術、新產品的儲備,應對行業技術迭代的風險。

5、技術迭代及技術失密風險

公司所處新能源行業發展迅速,技術的升級與產品的迭代速度快,未來新技術、新產品的推進可能會給公司現有產品造成沖擊,若公司不能及時、準確地把握技術、市場和政策的變化趨勢,不能及時將技術研發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公司可能會面臨技術升級迭代的風險。

公司作為儲能行業先行者,經歷近三十年的專業化發展,擁有多年的技術積累,圍繞安全性、成本、高能效、長壽命打造四維競爭力,具備從方案設計、系統集成、運營維護的全面技術能力,在核心技術、產品方面擁有多項自主知識產權。如果出現技術泄露或核心技術人員流失情況,將對公司的持續技術創新和市場競爭等產生不利影響。

應對措施:公司以“研發一代、儲備一代”作為技術發展戰略,與院校、科研機構共建研發平臺,深入技術合作,持續開展前瞻性及基礎性研究。同時,目前公司已建立嚴格的技術保密體系,并設有專門的部門負責技術保密工作,在技術人員的崗位設置、資料保存、信息工具運用等方面均有嚴格規定。公司為技術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平臺和發展空間,營造寬松的創新機制及職業晉升通道體系;同時,公司實施長效激勵措施,積極推進股權激勵計劃,并向技術骨干和業務骨干傾向,降低人才流失風險。

四、主營業務分析

本報告期內,公司具體經營情況如下:

(一)業務開展:全力聚焦儲能業務,加深產業一體化布局

1、儲能業務:在手訂單飽滿,鋰電規模化項目落地

報告期內,全球儲能市場規模持續增長,需求旺盛。公司持續深耕全球重點國家儲能市場,進一步加強歐洲、北美、日韓等多個海外屬地服務中心配置,完善全球銷服一體化的布局,得到全球行業及國內外客戶一致認可。報告期內,公司進一步與國內外主要大型能源開發商及設備集成商深化戰略合作,在手訂單飽滿,累計簽約超6GWh。

海外市場方面,公司與大型能源集團意大利電力、法國電力、美國能源公司、Ingeteam、Upside、RES等深入戰略合作,相繼在意大利、美國、法國、德國、英國、韓國等國家中標多個儲能項目,進一步拓寬海外市場。國內市場方面,中標豫能控股、中國電建、國家電投、中國鐵塔等多個項目;同時,公司進一步優化工業儲能業務,以國產替代進口的高端產品為主,以高毛利、回款優為原則獲取訂單。

2、資源再生業務:打造鋰電產業鏈閉環,助力儲能產業一體化

鋰回收方面,隨著公司鋰電產能進一步提升,公司同步加快鋰電回收項目建設,滿足產業鏈閉環需求;進一步提升鋰電材料一步法優先提鋰、磷酸鐵資源化利用、鋰鹽雙極膜法制備等關鍵處理技術,持續提高回收率及產品純度,同時保證過程清潔環保。報告期內,公司進一步拓展回收渠道,有力保障公司鋰電產品原材料供應,全面提升公司鋰電業務盈利能力,實現公司內部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

鉛回收方面,持續多舉措推進降本增效,開展除銅渣資源綜合回收利用,鉛、銻、錫、銅資源一次熔煉,分類回收,鉛回收業務的綜合回收能力進一步增強。

(二)產能建設:加快鋰電及鋰電回收產能建設

為了滿足快速增長的儲能市場需求,報告期內,公司加快推進產能建設,完成3GWh儲能鋰電電芯及3GWh系統集成產能建設。目前,公司已有儲能鋰電電芯年產能10GWh、系統集成年產能10GWh,另有4GWh儲能鋰電電芯產能在建,此外,公司新建年產10GWh智慧儲能系統建設項目已于6月底開工。隨著上述鋰電項目的建設及產能釋放,公司在儲能領域產品及系統交付能力將大幅提升。

公司子公司華鉑新材料現有年處理7萬噸廢舊鋰離子電池回收能力,年處理15萬噸鋰離子電池綠色回收綜合利用項目一期也已開建,進一步實現從產品、運營服務、梯次利用、廢舊電池回收到再利用的鋰電產業鏈閉環,有力保障公司鋰電產品原材料供應,提升公司鋰電業務盈利能力。

(三)技術牽引市場,加快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應用

技術創新始終是公司的核心生產力。在以“技術牽引市場”的戰略思想指導下,公司研發注重與市場的對接,加快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應用。

報告期內,公司緊跟儲能行業發展大趨勢,完成305Ah單體大容量鐵鋰電芯開發以及新一代液冷儲能系統開發;同時新增UL、IEC等國際認證50余項,儲能產品認證累計超200項。公司305Ah儲能電芯擁有20年超長壽命,體積能量密度超過380Wh/L,循環壽命可達12000次,能量效率超95%;公司最新一代Center L Plus液冷儲能系統采用PACK內微泄漏檢測、PACK級無源自啟動抑制起火、雙循環備份等技術,系統安全性、可靠性、緊湊性進一步提高。同時,公司完成all in one分布式儲能系統一體柜的開發,產品將長壽命電芯,高安全BMS,高效能PCS和智能化EMS高效集成在一個戶外機柜,可通過交流側直接并聯,方便快捷地實現積木式搭建,目前已經廣泛應用于工商業客戶。

在工業儲能領域,完成5min~2h IDC高壓鋰電系列產品開發,涵蓋不同直流額定電壓和放電倍率,拓寬產品系列,滿足數據中心等高端電源場景需求。系統采用放電無縫切換技術以及四重安全保障機制設計,開發全方位安全可靠的備電系統,解決了后備電源系統轉型高壓鋰電的最主要痛點;取得UN38.3、UL1973、UL9540A等多項認證,在中國、美國、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家獲得廣泛應用。

在材料與再生方面,開發綜合提鋰技術,不斷優化工藝,最大限度減少廢水廢氣中鋰的損失,鋰回收率達92%以上;磷酸鐵資源化技術和石墨再生技術得到突破,分別進入中試和批試階段。

儲能產品技術的創新離不開材料的創新,公司在長循環石墨、電解液和補鋰劑方面持續創新,為儲能業務的快速發展提供支撐。同時,公司積極儲備下一代電池儲能技術。鈉離子電池方面,開發高容量高壓實硬碳材料,持續提升電池能量密度和循環壽命;開發20Ah鈉離子電池產品,能量密度135~145Wh/kg,循環壽命大于3000次,通過針刺、加熱等安全測試。固態電池方面,突破鹵化物電解質關鍵材料技術,相比硫化物對環境更加穩定;構筑準固態導鋰界面,均勻鋰離子沉積,高比能準固態電池循環600次容量無衰減。

自主研發之外,公司積極開展同國際、國內高層次企業、院校的技術合作,提升技術創新能力,與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南大學等均建立了緊密的產學研合作,實現科研資源共享,保證公司持續走在行業技術領域前沿,進一步強化公司核心技術優勢。

(四)完善激勵機制,打造高效團隊

公司持續倡導務實、高效、協同、創新的企業文化;同時以價值創造為指導思想,進一步優化薪酬福利體系,實施長效激勵機制,2023年落地新一期股權激勵;持續優化績效管理體系,強化績效考核;進一步完善干部梯隊建設,持續打造年輕化、專業化、忠誠度高的優秀團隊。

關鍵詞:

頻道精選

首頁 | 城市快報 | 國內資訊 | 教育播報 | 在線訪談 | 本網原創 | 娛樂看點

Copyright @2008-2018 經貿網 版權所有 皖ICP備2022009963號-11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聯系郵箱:39 60 29 14 2 @qq.com

精品国产VA久久久久久久冰| AV午夜久久蜜桃传媒软件| 日韩高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 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直播| 亚洲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国产成年码AV片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