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柳州市城中區轄區內共有392個小區,其中230個小區屬“三無小區”。去年以來,該區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大刀闊斧地開展小區治理工作,目前,90個自管小區摘掉了“三無”帽子,面貌煥然一新,老舊小區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三無小區”向來是基層社會治理的痛點、難點,普遍存在結構復雜、環境狀況不佳、基礎設施不完善以及管理機制不健全等問題。這些年來,各地從地方政府到社區乃至居民,對“三無小區”的治理都有過各種嘗試,例如通過引進物業公司入駐等方式,努力讓“三無小區”摘帽。從具體實踐來看,“三無小區”摘帽之路,仍任重道遠。
“三無小區”要摘帽,引入管理機制確實是最關鍵的一步。然而對于“三無小區”來說,這看似簡單的一步,做起來絕非易事。例如一些體量較小的老舊小區、小單位宿舍區等,即便全體居民都交齊物業費,也根本不足以支撐物業公司入駐。這樣的小區要想實現規范治理,靠簡單地引進物業管理的辦法肯定行不通,須得下足“繡花工夫”,從細節之處尋找突破口,一針一線地繡出小區由亂到治的新圖景。
“繡花”首先要解決“材料”問題。以柳州市城中區為例,當地堅持“黨組織引領、黨員帶頭、居民自治,廣泛動員各方力量推動小區共建共治共享”。如果說一個個“三無小區”是正待下針的錦帛,黨組織和黨員便是繡花針,而居民和各方力量則是繡花的絲線,穿針引線,小區共建共治共享才能成為可能。
傳統的繡花有直針、回針、滾針、套針等數十種針法,都是前人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針對不同繡材、不同繡樣總結出來的。而破解“三無小區”痛點、難點的“繡花工夫”,面對不同類型的小區,也要用不同的“針法”。從柳州城中區在“三無小區”治理工作中形成的“一類型一攻略”中,我們不難看出,基層社會治理的“繡花工夫”沒有“一刀切”的捷徑,非“因材施技”不可。
社會治理的重心在基層,難點在基層,活力也在基層。下足“繡花工夫”,找好“材料”,用對“針法”,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這幅新時代“壯錦”,定會愈發光彩奪目。(尹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