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二孩放開和人口老齡化,保姆等家政服務在中國城市供不應求。鑒于此,全國政協委員、雪松控股董事局主席張勁撰寫了《關于打造家政服務區域品牌,促進精準扶貧的提案》。近日,《人民政協報》報道了張勁委員的提案。
全國政協委員、雪松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勁建議,打造家政服務區域品牌,提高農村居民收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更好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在提案中,張勁委員認為,目前家政行業發展存在以下四個問題。
一是數量缺口和結構缺口并存。以北京市為例,全市家政服務人員缺口20萬~30萬。相較于傳統的洗衣、做飯、保潔等技能水平要求不高的家政服務,孕產婦護理、老人照護等專業性較強的中高端家政服務需求更大。但目前我國約90%家政從業人員僅有高中及以下學歷,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員鳳毛麟角,難以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品質化需求。
二是行業規范化不夠。由于我國家政服務企業良莠不齊、行業誠信體系尚不完善,對消費者隱瞞真實信息甚至欺詐消費者現象時有發生。我國家政服務企業“小散弱”特點明顯,有較強帶動、引領能力的上規模、跨地區、寬領域、優服務的企業較少。
三是人員從業意愿低、流動性大。目前,北上廣深等大中城市,家政服務員月工資大都在3500元以上,月嫂的平均工資早已過萬。即便如此,家政服務業仍存在人難招、人難管、人難留局面。從業人員沒有職業歸屬感,流動過于頻繁。
四是從業人員老齡化趨勢明顯。現有家政從業人員大都出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通常被稱為“4050”人群。以成都市為例,超過70%的家政服務員年齡超過45歲,25歲以下的家政服務員不足1%,行業老齡化趨勢嚴重,亟待補充新鮮血液。
張勁委員為此建議,設立專管家政產業發展的主管部門,設立發展專項基金,舉辦各級培訓班,進行學院式培訓、細分化培育,讓原本自發就業的家政從業人員實現組織化、專業化、高端化,從而提高收入水平;加強人員篩選,入村入戶考察家政從業人員身體健康情況、日常品德行為,培訓后嚴格執證上崗制度,并建立家政服務身份識別和質量追溯系統,錄入家政從業人員身份信息和培訓從業信息、推薦企業及服務質量評價,把好家政員身份真實關、家政企業擔責關和服務質量核驗關;支持培育一批服務優質、管理先進的品牌家政公司,對接大中城市的市場需求,提供從專業培訓到外地就業的“一條龍”服務;應樹立先進典型,培育行業榮譽感,宣傳先進集體和個人,激發家政從業人員職業榮譽感和工作積極性;通過新聞媒體等渠道,宣傳家政服務業的社會價值,引導社會公眾認可、支持行業發展,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家政從業人員的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