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麗新
“在上市募集資金用途中,新希望服務約有70%的資金是計劃用于收并購的,很遺憾在2021年沒有斬獲。收并購是持續擴大規模的重要方法,從去年開始,公司就在尋找良好的標的。”3月21日下午,在新希望服務2021年業績說明會上,新希望服務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陳靜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收并購是規模發展的補充手段,但公司在并購上保持理性和審慎的態度,趨同性項目、品質服務和估值相對理性的標的和合作方,公司比較關注和歡迎。
3月21日午間,新希望服務交出了2021年業績答卷。財報顯示,報告期內,新希望服務實現收入9.25億元,同比增加57.2%;權益股東應占溢利為1.66億元,同比增加51.1%;毛利率為40.7%,有小幅下降。
“公司業務模式多元化,其憑借對上下游產業鏈的整合,摸索出了獨特的業務拓展路徑,可為業主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增值服務,同時通過不斷拓寬物業服務邊界,也為企業貢獻了不同的利潤增長點,為未來業績保持增長奠定了基礎。”諸葛找房數據研究中心分析師梁楠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但從公司當前的不足來看,一是和一些龍頭物企相比,新希望服務的規模相對較小;二是新希望服務對關聯企業的依賴度較高,外拓能力欠佳;三是新希望服務業務布局區域較集中。
毛利率微跌
綜合對比來看,物業管理以及生活服務賽道,是新希望服務收入的“主力軍”。
對收入結構進行細分發現,截至2021年12月31日,新希望服務物業管理服務實現收入3.17億元,占總收入34.3%,同比增加67.2%;非業主增值服務實現收入2.33億元,占總收入25.3%,同比增加38.9%;商業運營服務實現收入1.2億元,占總收入13.0%,同比增加6.6%;生活服務實現收入2.53億元,占總收入27.4%,同比增加116.2%。權益股東應占溢利為1.66億元,同比增加51.1%。
關于收入增長的原因,陳靜表示,核心原因基于兩方面,一是規模增長,尤其第三方外拓業務規模增長,帶來收入增長;二是規模擴大帶來客戶基數增加,導致社區生活、資產服務以及新零售和團餐幾大業務收入明顯增長。
值得關注的是,盈利能力雖有韌性,但毛利率出現小幅下滑,降至40.7%。
對此,新希望服務首席財務官陳江表示,這是不同收入結構變化導致的,過往非業主增值服務、商業運營等毛利率較高的業務板塊較2020年有所下降,預計毛利率將在短期內維持在40%上下浮動,未來業務結構的變化將對毛利率有一定挑戰。不過,對于在規模發展過程中利潤和規模持續增長,公司有信心。
至于接下來如何提升盈利能力?陳江向記者表示,2021年,公司在業務快速擴張中,盈利能力保持了一定韌性。一是得益于全域推行精益管理策略,比如推行最小項目單元多元創收比拼制,成本支出標準更加精進,2022年將會繼續深化這一策略;二是持續對信息化系統建設進行投入,進一步實現“降本增效”;三是管理費效比下降至16%,未來隨著業務布局的落位,管理費效比有進一步下降空間。
第三方業務規模提升
脫胎于地產開發公司的物業管理企業,第三方外拓業務的擴張,將決定這家公司未來在市場競爭中的話語權。
“2021年搭建起全國的市場拓展團隊,其中在華東區域,針對醫療等細分業態組建特色團隊,圍繞外拓能力‘打強’,促使公司第三方獨立性業務提升。”陳靜表示。
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新希望服務業通過多種方式實現簽約樓面面積和在管樓面面積的高速增長,在全國23個城市共簽約160個物業管理項目,合約樓面面積2638萬平方米,同比增加72.2%。同時,實現管理104個項目,在管樓面面積1620.9萬平方米,同比增加58.3%,合約樓面面積與在管樓面面積比為1.63。
“就當下而言,公司‘對外’需穩步擴充業務布局區域,提升企業運營力,強化企業在當地的市場話語權,當然擴張也不可太過激進,根據企業的戰略調整合理進行布局。”梁楠表示,“對內”需將服務生態體系落于實處,完善服務生態,為客戶提供更優質、高體驗的服務內容。
“對于物業管理企業而言,要得到長足的發展必須要在規模上有所體現,公司在承接母公司地產項目導入時,也應抓住機會外拓優質項目。”同策研究院資深分析師肖云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當然關鍵還是保證自己核心競爭力的打造,如運營能力、服務質量、運營模式的創新等。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2022年發展方向,陳靜表示,在行業政策利好下,尋求戰略收購及投資機遇,精益管理提升效能,進一步降本增效,實現企業穩健規模增長。
(編輯 崔漫 白寶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