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國 資料圖
這兩天看到一則“家長帶孩子進大學校園被攔連環質問保安”的新聞,很是感慨。視頻里家長的情緒很激動,“為什么不讓進?”道理是這么個道理,但每所高校也都有具體的管理措施,確實需要互相理解。
(資料圖)
上個月我出了一趟差,也就順道回了母校。心想坐地鐵都不用戴口罩了,大學應該開門了吧?結果到門口發現還是進不去。保安說我可以申請校友認證,但那會兒已經下午五點了,當天肯定來不及。長嘆一口氣,只好作罷,我上次回母校已經是五年前了。
我很懷念曾經大學校園隨意進出的時光。我上大學那會兒,幾乎每一所學校都可以隨便進出,避開寒暑假、或是登記一個身份證也就沒什么問題了。
現在想來,都是很美好的回憶。去別的學校找同學玩,參加筆試、面試,或者就是閑逛都很方便。我甚至去隔壁學校做過一個牙科手術,就因為聽說有位醫生手法老道。
校園開放有什么好處?我想說一個我個人的例子。我曾經在學校里被一位中年模樣的人攔住,他穿著又大又寬松的厚西裝,蓬頭垢面,戴著一個牛奶瓶底那么厚的眼鏡,拿著一個公文包,用一口濃重的方言問我,歷史學院怎么走。
我問他有什么事,他說想考研,想去學院咨詢一下。我就帶著他去了歷史學院的一個辦公室,他全程都很忐忑,和老師說話的時候只敢看著地面,老師倒是很熱心地介紹了情況,讓他回去好好準備。
我不知道后來他怎么樣了,到底考上了沒有。但我想,或許這就是他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能走進一個校園,也就有可能抓住了一次機會。親身走進過歷史學院,見到了這里的老師,這種激勵和在官網看招生簡章是完全不同的。
高校文化的熏陶功能,或許就體現在這里。感染、影響不是虛幻的,它就在眼前,如果能親眼看到夢想中的教學樓,如果能和未來的學長學姐說上兩句話,這其中產生的能量是不言而喻的。
有部日本電影《墊底辣妹》,說的是一位學渣女生如何在短時間內發奮圖強考上慶應大學的故事。在電影中,女生一度想放棄,后來她媽媽真的帶她去了一趟慶應大學,她看著學校里的一草一木,看著那句“天不生人上人,亦不生人下人”的名言,斗志重燃,把夢想又撿了起來。
在現實中,不知道有多少人曾被這樣激勵,有多少人是在看到高懸的校徽時,默默在心底種下夢想?即便不是學生,或許來到校園,親身體會到學術殿堂的崇高,才會有“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感性認識。
說實話,我上大學的時候,我也從來沒覺得外來的人對正常的校園生活有什么影響。現在有些人擔心的影響教學秩序云云我一次也沒遇到過,依靠教學樓的門禁卡就能解決很多問題。相反,校園里的“外人”還給我留下很多有意思的回憶。
我記得那會兒在學校踢球,有一個中學生總是和我們一起。他父母就是學校門口賣炒栗子的,他放學了就來踢球。也正是從他那我才知道,原來炒栗子那么賺錢,還開玩笑說以后不請他喝飲料了。
我想,讓一個大學生所謂了解社會生活,沒有比這更鮮活的素材了。可見,校園開放的好處是雙向的:對于這位中學生,他天天徜徉在學校,他的人生也許會不一樣;而對于大學生來說,一個開放的大學,其實也相當于打開了觀察社會的一扇窗,他們由此看到了一個更大的世界。
我不知道大學是否就該是“一方凈土”,只要“專心讀書”就行了。我只能說,從我的經驗來看,這真的會損失很多樂趣,也會乏味很多。我相信,被過度保護的校園,不會比煙火人間更有趣,那里或許嘈雜喧囂,但卻真實而深刻。
別讓一道門攔住了游客,也攔住了世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