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一碰手表,加個好友吧。”如今,這句話成了不少兒童社交時打招呼的見面語。
(資料圖片)
由于功能實用、趣味性強,近年來,兒童智能手表從“滿足家長”到“取悅孩子”,越來越受到未成年人的青睞。
北京牟女士,給上小學一年級的女兒購買兒童手表后,發現女兒熱衷于在兒童手表聊天軟件中添加好友,跟小伙伴加微信,牟女士表示,孩子整天沉迷手表讓家長很擔心,萬一加到一些成年人,與孩子說一些敏感話題,這都是讓家長擔心的原因。
類似牟女士這樣的家長不在少數,劉維的女兒今年8歲,沉迷于“表圈”(智能手表好友圈)近3年時間。往常,他放任女兒和好友互動,認為孩子有自己的社交圈很正常。直到他偶然發現,女兒的智能手表里面竟然加了不少陌生人,其中有聲音像中年男性的人頻繁發來一些性暗示的語言,他這才警惕起來。發現問題后,劉維立即把女兒手表里的陌生人全刪了,并設置了“加好友需家長同意”模式。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李靜思表示,智能手表在滿足未成年人便捷生活需要的同時,也能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如安全感、歸屬感及成就感,使其越來越受到孩子們的青睞。
未成年人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期,自制力和自律性較弱,網絡社交容易讓他們產生獲得感和滿足感,癡迷于智能手表發圈、打卡可能會加劇網絡依賴甚至導致網絡成癮。
“他們在智能手表聊天群里隨時可以得到‘有呼必應’的被重視的歸屬感,加上智能產品開發者挖空心思設計讓孩子們上癮的釣魚式黏附機制,讓沒有足夠認知能力的孩子認為,應用智能手表是一種能夠闊步于浪尖潮流的炫酷體驗,誤以為智能手表有時候可以替代一些成長過程中的真實需求。”李靜思說。
誘導消費需謹慎
兒童智能手表中還存在部分游戲軟件重復扣款、多次扣款等問題,孩子在使用時極易被廣告推送或游戲內容吸引,甚至進行大額充值消費。
“兒童手表的使用群體為3周歲至14周歲的未成年人,其屬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擅自支付行為無效,可由家長否認其效力。若因此給兒童或家長造成經濟損失的,兒童和家長還可要求存在過錯的商家承擔賠償責任。”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律師杜秀軍說。
他提出,兒童智能手表誘導消費不僅違反我國廣告法“針對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的商品或者服務的廣告不得含有勸誘其要求家長購買廣告商品或者服務的內容”的規定,還違反未成年人保護法“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針對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務設置相應的時間管理、權限管理、消費管理等功能”的規定,相關部門可依法查處。
“若兒童智能手表廠家或服務提供者未與兒童和家長達成任何消費協議,未做任何提示或告知即自行扣費,屬于盜竊行為,嚴重的可追究刑事責任。”杜秀軍說。
家長要筑牢第一道“防火墻”
家長要起到引導、示范以及監管的作用。建議可買最簡單功能的智能手表,并控制孩子的佩戴時間和地點。
家長最好定期檢查兒童智能手表系統和移動應用是否有最新版本,及時更新。定期檢查并及時刪除不當的應用軟件。
家長應和孩子溝通好智能手表的作用,只用于定位以及突發事件時溝通。回家時要讓孩子取下手表,并形成習慣。
引導孩子通過提升正確的社交能力、豐富業余愛好、增加趣味活動等,建立健康互動的交往關系,有意識地多提供“現實社交”。
在兒童智能手表逐漸成為孩子“標配”電子產品的背景下,其存在的問題亟須引起重視。
多名受訪專家提出,教育部門、學校、家庭、社會應該形成合力,織密安全網。加強行業審核與監管,規范健康指引標準。可考慮將兒童接觸社交媒體納入監管范圍,發布關于兒童智能產品的設計與推廣指導規定,讓企業在開發相關產品時有法可依。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11月,國家標準GB/T41411-2022《兒童手表》正式實施。專家認為,落實國家標準有助于進一步保護兒童個人信息。該標準目前為推薦性國家標準,根據實施情況,如果有必要,可將其上升為強制性國家標準,要求廠家在兒童智能手表的設計、生產和銷售等環節嚴格遵守相關標準,從源頭上進行遏制。
文章綜合自 | 首都教育、新華每日電訊、南方都市報等
責任編輯|趙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