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miki粥
(資料圖)
ID |?mikizhou99
IVY Day過去了,各家榜單紛飛。
北師大實驗毫無疑問霸榜,收獲了哈耶普在內所有藤校的offer。
普林斯頓2枚、布朗5枚、杜克5枚、康奈爾4枚、賓大3枚、達特茅斯3枚、哥大4枚、耶魯1枚,以及斯坦福4枚(數據為RD+ED總和)…
對北師大實驗來說,這種發揮很平常。只是今年4枚哈佛offer還是震到了家長,畢竟在往年,這可能是國內總量…
放榜的日子,有人歡喜就有人愁。
爬藤成功者的背后,許多人正在默默承受失敗的痛苦——
一個頂尖外籍學校的小孩SAT1580,Com App全拒,只拿到UCB加州伯克利和加州戴維斯兩所學校Offer;
14門AP申請CS一路拒信和Waiting List,后來錄到卡耐基梅隆大學 IE;一個SAT1580男生只申到紐大數學!本來很郁悶直到后來知道,紐大今年中國學生SAT中位數是1540;
還有,美東TOP10美高娃,GPA排名前三,畫一手好畫、各種俱樂部做義工,跟著哈佛教授做生物論文有推薦信,被哈佛、芝加哥、霍普金斯全拒后,想拿UC保底,結果伯克利也拒了,唯一拿到UCR;
往年UCB和UCLA能發近10枚offer的學校,今年UCB居然顆粒無收!
這些申請敗北的案例,一個比一個震撼人心。這么優秀,怎么能是這種結果?
所以,比起關注藤校offer的數字、今年花落誰家?哪所學校是黑馬?我更想追問一個問題:
他們,為什么爬藤沒有成功?
01?
學神爬藤的樣本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先看看爬藤成功樣本是什么樣的?
以今年拿到哈佛offer的小孩為例,一個「業余詩人」還熱愛理科,線性代數自學成才,研究方向是量子計算——量子比特門對量子干擾和退相干糾錯…
坦白說,這個題目我都讀不順溜,卻是一個高中生所做的研究。
這肯定不是被所謂的顧問設計出來的愛好,這根本設計不出來。如果自己沒天賦、興趣和好奇心,怎么會知道有這么一個懸而未決的數學問題?
再說說,業余詩人的文學造詣有多深。初中寫詩后出版過詩集,形容自己人家會說「萬仞山壁如一粒沙平放在心底」…
這已經不是純粹文學層面的修為,而是哲學層面的自我認知和文學之美的結合。
最后走的英美雙申。牛津錄的數學,哈佛錄的是文學+數學。從結果來看,數學是大佬,文學也是大佬,而不是數學不能走,才走文學這條道路去申哈佛。
另一個拿到哈佛申請的小孩,則是個典型的文科大神。
SAT1590,12門AP滿分的成績外還有concord review、pioneer的發表;打辯論(SZ International Debate)、研究歐洲文學和歷史,歐洲史成績全校最高。這樣的文科造詣,全國也就這么一個!
最后拿了美本TOP錄取大滿貫,橫掃哈佛,賓大,杜克,西北,JHU,康奈爾,威廉姆斯,阿默斯特等…
從今年這些爬藤成功的案例來看:
標化接近滿分、AP選個12門,這些東西就是入場券。
那些被藤校青睞的學神們,要么是文理通才,均衡發展且單項沒有弱勢;要么是單科造詣超越了凡人理解的水準,全國都找不出第二個能與之匹敵的競爭者。
還有一點最為重要,就是在他們亮瞎眼的履歷中,沒有任何刻意制造、人工的痕跡,他們所抵達的學術之境…
除自己外,無人可渡。
圖片來源:mikizhou
02?
非典型性成功
我覺得今天爬藤成功的小孩,基本可以分成兩個陣營:
一種是技術性成功。
憑借家庭資源托底做精心規劃,從標化到競賽、社會活動、文書都研究透徹的技術性勝利。
比如每年憑借競賽突圍多善于做規劃。人大附ICC的CS競賽,讀美高沖AMC,這群小孩講究的是穩扎穩打。
另一種,則是非典型性成功。
他們沒有所謂的標化滿分,也沒有從小的規劃,甚至有些是完全依靠自己成長起來的草根,爹媽給的資源非常有限。
爬藤甚至沒有ACT和SAT分數,AP只考了寥寥幾門還沒拿滿分,但仍然靠著某些方面的獨特優勢得到了藤校的青睞。
去年我采訪的一個17歲的上海小孩就很典型。
隔離期間主動承擔起社區團菜團長的角色,幫助了一個社區的人。后來我寫了他的故事,更多人知道了一個年輕人,在面對不可改變的態勢盡了自己的力。
后來,他申到斯坦福的夏校,RD拿到達特茅斯和哥大兩個藤校offer,文理TOP還有Carleton和CMC。
他的優秀不是我們之前習以為常的那種——標化卷上天、活動360度無懈可擊,他的優秀在于,當一個年輕人面對真實問題挑戰時,所以表現出的內在穩定性、應變力和責任感,這恰恰是「精裝一代」所欠缺的。
當然,這種成功不可復制,我稱之為「時勢造英雄」。但從offer的結果家長還是可以看到:今天的藤校在找什么樣的人?
有個研究國際教育多年的朋友精辟總結:
從這個孩子身上能看到他對生活意義建構的能力。而一個人能重新去理解生活,在日常的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到不平凡的的意義,這是未來社會非常需要的一種能力。
這也是藤校選拔最核心的標準。
能踩中這個點絕不純粹憑運氣,任何成功都不全依靠偶然性。他在青春期的自我對抗和末日生存的興趣里,早做好應變的準備。
當時我寫完他的故事,全網至少500萬流量砸在他的頭上,我一度擔心他是否接得住,因為你知道,短時間內被過度關注,壓力會導致人心失衡。
他接住了,表現得榮寵不驚…
換一個17歲年輕人看看,幾個能做到?只怕還在家跟爹媽吵架拌嘴呢。
圖片來源:mikizhou
03?
中段學霸的爬藤邏輯
大神有大神的路,奇才有奇才的神通。所以最后爬藤失敗率最高的,反而是中段學霸,為什么呢?
他們人人不缺傲人的標化、琳瑯滿目的活動項目和活動,打競賽做公益,各個還有時間搞琴棋書畫。
光是看他們三年爬藤規劃路線圖,我就能看到精疲力盡。密密麻麻,總有一種被時間攆著跑,生不如死的感覺。
這么拼,怎么還會失敗呢?
有個專門做藤校申請的朋友跟我說,還真不是這樣,大部分中段小孩失利很多就是因為「懶」。
我不相信!爬藤的小孩還需要爹媽和老師推,他們不把學校老師盤問到廢,還爬什么藤???
她說,因為很多小孩認為自己聰明可以偷懶,覺得自己想到就可以做到,所以被自己騙。腦子夠用但行動跟不上,最后很難出成果。
中段學霸想爬藤成功,就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比你強的人多了去了,只有做好推土機,才有一線生機。
腦子打不過的時候,屁股就要動起來。像小霸王電池永久續航,片刻不歇,和學神拼不過智商,那就拼勤快,哪怕拼體力拼耐力,也能拼過那些前赴后繼的競爭者。
朋友說,很多事足夠堅持也是可以的。
當然,信息差和戰略也很重要。
很多時候我們談曲線救國,主要是針對頂尖大學比如TOP20乃至TOP10,因為TOP50其實也不太需要考慮。
對于頂尖的孩子,要么文學大神需要天賦的,要么理工大神靠腦子,中間層想成功,基本需要文理兼修然后走戰略申請,需要做到學術的兼容性。
技術性成功也分兩種:一種靠天賦,一種靠命。
有個連二本都考不上的小孩,在國內爹媽實在看不下去了,讀的都什么啊?花錢送到美國上社區學校。就她那個水平,加上申請的倉促,進的學校也是很渣很渣。
但真的是運氣來了擋不住。
憑借她在國內積攢的那點數學水平(可見美國高中數學平均是有多差)居然在學校拔得頭籌,持續霸榜三年,申請到了美國名校。
原因是美國名校堅持搞生源均衡,所以精英學校主線錄取外,窮校的尖子生也會被他們垂青。就這樣莫名其妙躺進了大學…
這是一個非常極端的案例,特點就是風險大。今天家長為了給小孩保藤,幾十萬的顧問機構都一找兩三家,光申請上百萬,就是不想冒一丁點兒的風險。
選擇其實就是一場豪賭。可能是「雞頭鳳尾」的問題,賭贏了,就是雙贏。每年很多國際學校都在尋找這樣的學生撐住門面,但也有賭輸的。
圖片來源:unsplsh
04?
爬藤失敗的幾個猜想
藤校錄取到底有沒有「潛規則」?這里嘗試回答幾個家長最聚焦的問題。
第一,藤校對錄取性別+專業是否有特殊偏好?
總有很多家長問,是不是男生+文科這種組合,會更容易被藤校錄?
名校錄取是有性別申請的區別的,比如理工科同等水平下,女生優勢相對明顯。但是這個跟男生錄文科是兩個概念。
在朋友申請TOP10成功案例里,理科生比社科生還要多一些。
目前理科還是中國小孩的優勢項,因為中國的教育土壤其實很難培養出頂級的文科生,這個不是一代人可以輕松搞定的。
一旦出現一個頂級的文科生,這個孩子的家庭成長環境也是不容小覷的。當然也有天賦型選手,這個就真的無解。她之前見過兩個小孩,爹媽一句英文不會但娃自學6國語言…
從結果看過程,爬藤的捷徑只有「提升文學素養」!
很多家庭從小在英語和數學上花時間,忽略母語。文學素養這個東西,是最難短期有成果的,拼的都是積累。
第二,美本TOP故意在減少中國生源的錄取嗎?
并不是,當家長以為是,這里面有幾個原因。
首先,八大藤?!镐浫∠陆怠勾嬖诳傮w下降趨勢,這是全球化的趨勢(之前哈佛校報曾發表文章)。原因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普及的意義在被挑戰…
還有對本地生源升學的保護。這在國外到國內都一樣,新加坡國立40%是自己的本國生,才有幾個名額留給國際生?
去年6月份州政府擬議的最新預算修訂案,從22年秋季開始的五年內,加州計劃減少UC系統三個最受歡迎學校——UCB、UCLA、UCSD的非加州學生比例,22%減少到18%,為更多本地生讓路。
對中國這一代小孩來說,還擁有極特殊的人口紅利。
他們大多在金融危機前后出生,大多有外籍身份卻在國內讀國際學校、公立國際部。無論從家庭教育、升學策略、甚至身份上,都比別人更有準備。
他們奪走了國內讀書的中國籍小孩爬藤的名額,因為對美本來說,他們雖然是美籍但海外讀書屬于國際生池。
第三,美高比國際學校拿藤校offer的機會更大嗎?
從掌握的升學數據看,寄宿美高的錄取優勢其實在降低。
一個比較可能的原因是:國內美籍娃越來越多,他們經過公立國際部的錘煉,比美高更能打。
這跟家長心態有關:很多人覺得美高是彎道超車,選擇讀美高是因為在國內卷不動了,退而求其次。
但實際上,用這種心態讀美高很容易拼不過,產生心理落差…
去年CK錄斯坦福的男生,GPA滿分+SAT1590,有concord review發表,同時hope journal 主編,還有ROSS, SUMAC以及SSHI的夏校。這樣的成績在頂尖Boarding School才夠到斯坦福。
可想而知,美高卷成了什么樣子…
一句話:想爬藤,沒捷徑。
圖片來源:unsplsh
第四,限制選校會避免爬藤學霸相互踩踏嗎?
有些公立校國際部會限制選校,原因是避免優秀學生過于集中申請產生相互踩踏。
比如十一,所以十一的錄取是穩的,每年大小藤都會雨露均沾;
北師大實驗不限制選校,但內部調控也做到了大滿貫,幾乎橫掃TOP10;
但也有,頂尖的國際學校限制申請,具體就不點名了,最終錄取結果并不理想。
無論怎么樣,每年總會有些倒霉蛋啥都沒有。這個真的就是運氣極差的,跟申請多少學校并無直接關系,可能間接關系都無…
有時候,選擇就是比努力重要??!
那些失敗的爬藤分母,不是不夠優秀,有的只是欠缺一點兒運氣,賽道上遇到大神級選手,棋差一著敗北…
卷無結果,一聲嘆息。
第五,進Feed校,保險系數一定高嗎?
很多人都相信,爬藤有Feed校,我也信。
比如北師大實驗、深國交。每年TOP10的錄取那么高,跟他們畢業生在大學表現優秀密切相關。
錄取成績突出,就能拿到優先掐尖的機會,把最頂尖的生源握在手中,而藤校也認可這套邏輯,就沒必要再花時間大面積掃簡歷;
合作時間越久,高中對大學的需求越了解,大學對高中培養模型越透徹,于是形成了持續的feed關系。
只是這種關系并不穩固。有時是生源品質支撐,學神量大不至于失掉體面。
但尖子生多了也有問題。特別成熟的名校,比如北師大實驗,有機會爬藤的娃進去不一定扛打,畢竟強人太多太多了!
UWC有傳承的說法,可一屆學生幾百,有多少真正能得到核心資源,這個也要心里畫個問號。
最后還是看家長怎么選。只不過,成功永遠是「事后諸葛」:結果好,那就是選擇對了,結果不好,就是選錯…
這種東西實在很難講,只是一種很微妙的平衡。就好像你打開密碼鎖的那個瞬間,聽到的「鐺」一聲,鎖芯環環相扣,才能知道做對了什么。
圖片來源:unsplsh
05?
爬藤成功學
別逗了!世界上怎么可能會有爬藤成功學?
那爬藤沖牛劍的方法有沒有?有。
最近朋友分享了她求學的經歷,也許可以給家長一些啟發。
她從小就自覺努力,屬于那種爹媽拯救銀河系才能換回的小孩。但自我要求越高越易折,她對挫敗感的接納不高,可周圍大神那么多,怎么可能一直贏?
有一次她生氣跟爸爸吵,說努力這么久注定還是個普通人。她爸爸只是淡淡回了一句,能做到普通就很好。
后來父母送她讀美高,給了她更多選擇的機會,因為感覺當時考清華困難。大學期間學習壓力大她拿過F,但她父母從沒因為成績失望,只說「只要你能想明白為什么就OK」。
后來她從牛劍一路讀到芝加哥,人生并沒有被一個F毀掉,而是一步一步走出了優秀的樣子。
她說,小孩一生不是到進了大學就結束的,進了哈佛也不一定能靠自己找到工作,進了MIT也不代表不會掛科;人生路太長,長到你有機會回頭看,發現大學可能真的不算什么…
這個故事讓我深受震撼。
爬藤家長前赴后繼,孩子辛苦家庭疲憊,但失敗的分母們還是占據了大多數,無人問津。
當然,這是他們的選擇,我也并不覺得這些努力毫無意義。
但我還是想問:太緊繃的人生,對小孩來說真的好嗎?適當的松弛感,是不是能讓我們靠得目標更近?
我也沒有答案。
大部分父母會比小孩更在意結果,而患得患失。可人生又不是他們的,為什么總是放不下手里那根線呢?
每年總有一些拿到名校offer的小孩跟我吐槽自己挫敗的人生:有的曾是個英語一枝獨秀的學渣,隱藏自己數學無能多年;有的吃了十來年的抗抑郁藥物,最后名校錄取到手不去…
他們用各種方式,反抗家庭施加給他們的命運。
如今美本標化已卷無可卷,也并沒有讓大藤對中國學生更加青睞。就算offer刷屏,也改變不了一些中國家庭正在被藤校拋離的事實…
家長前赴后繼投入金錢、時間和資源,力求達成藤校的每條標準,真的有意義嗎?
前幾周據說倫敦有個名校,幾十個人搶一所小學六年級學位,40%是中國人。
而與之對應的,是倫敦小升初的一個主流考試,在去年加大了英語強度,降低了數學難度,據說是為了遏制中國人的優勢…
我們用十幾年的時間,硬是把美本弄成了一個加強版的中國高考,一場比中國高考更加費時費力也更加殘酷的馬拉松比賽。
@張一冰說
拼命卷的結果,只是讓我們的小孩花了更多時間,去學習一輩子都用不到的東西,而忽略了人生才是最大的難題,要且行且珍惜。
參考資料:
[1]《被藤校拋棄的中國家庭,怎樣才能放過自己?》,來源淘智天下/Jane Li。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