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汪清縣,閆茂新一早就坐在電腦前,時刻留意著拼多多店鋪是否有新訂單。從未叫過老婆“寶寶”“親親”或說過“愛你喲”的他,熟練地對著客戶打出這些詞。41歲的他中年創業,將夫妻店從線下搬至拼多多,賣起家鄉土特產。
【資料圖】
▲閆茂新中年創業,將夫妻店從線下搬至拼多多,賣起家鄉土特產。攝影:李孟麟
跟閆茂新一樣,留在汪清這座邊陲小城的不少中年人,加入了電商的隊伍,組成“再創業天團”,借助電商送家鄉土特產在全國“出道”。線上渠道拓寬,為上游的中小農產品加工企業帶來遠超線下的訂單。被電商銷量鼓勵著的60后、70后老板二次創業,升級設備、擴大工廠規模,當地政府亦愈加重視,借助電商打造地方品牌。
如今,在這批小城中年的推動下,朝鮮族大醬和泡菜、傳統手工粉條、木耳、大米等汪清家鄉農貨成了拼多多的爆款,被全國消費者所看見。
二次創業 開設線上夫妻店
大醬是朝鮮族美食必不可少的食材,三月正是下大醬的季節,但糊黃豆費事且味道大,網購作為“醬引子”的大醬塊,成為人們的消費新選擇。
留意到消費者的習慣后,閆茂新與工廠溝通,在網店上架5斤和10斤裝的大醬塊,短短兩個月銷量即上漲。每年這個時候,閆茂新的拼多多店高峰時一個月可賣出近萬斤大醬塊,是新晉的“黑馬”單品。
這是他開線下店時沒有過的經驗。“以前沒想過大醬塊會成爆款。”閆茂新說,線下店只服務周邊的消費者,看不到更大的市場,也沒空琢磨選品。做電商之后,他只要研究后臺數據、在平臺搜一下、去市場轉一圈,大概就能知道哪個品有可能火。
接下來,從百草溝的大米、鄉下農戶采摘的榛蘑、當季的新鮮野菜、手工粉條,再到朝鮮族泡菜、明太魚、土醬油、辣椒醬、打糕等,他根據網店消費者的用戶特征、消費習慣,選擇口味大眾化又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上架。
▲閆茂新的網店每日數百訂單,將家鄉特產賣向全國。攝影:李孟麟
經過不到半年的摸索,閆茂新的拼多多特產店已進入正軌,并積累了一批復購率高的老顧客。現在,網店每日數百訂單,年銷售額高于線下店且穩定增長。最近,他開始研究拍視頻,向消費者更直觀地展示汪清美食。
帶閆茂新入行的是54歲的沙師傅。作為一個走南闖北多年的銷售,他的商業敏感度極高。“為給自己留條后路,2014年上網開店賣蟹腿肉和地方魚類。”沙師傅說,每年的銷售額頗為可觀,兩夫妻開始專心做電商。
雖然同樣是在拼多多上賣汪清特產,沙師傅的爆款與閆茂新有所不同,暢銷的多是蘑菇、木耳等干貨,最受愛煲湯的大灣區消費者們喜歡。
兩人都慶幸中年時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每天打包、發貨,向消費者介紹汪清,在節奏慢、壓力小的汪清開啟了新的創業生涯。
▲汪清的特色農產品通過平臺活動進行推廣。攝影:李孟麟
小城中年組團再創業
近三年來,汪清縣做電商的人數明顯增加。有意思的是,做電商的人群中,中青年是主力。越來越多像閆茂新一樣的小城中年走上創業之路,借電商送家鄉的農產品出道。
有了線上訂單的加持,一批小城中年二次創業,大膽投入資金擴產。供應鏈上游的中小工廠也因電商駛入快車道。
閆茂新的大醬塊來自距離縣城不遠的東明村。這條村是朝鮮族村,村民制作的朝鮮族大醬塊口味純正。作為村內的“年輕人”,70后許山玉在2009年即返鄉創業制作大醬出售,在汪清縣內已小有名氣。
為電商客戶供貨前,她遇到了增長瓶頸。“大醬是調味品,消費頻次低,在當地一年才消耗三十多斤。大醬的生產周期長、回報慢,從黃豆到大醬最少需要一年的時間。”許山玉直言,沒有電商,這個生意做不了。
閆茂新等電商商家上拼多多賣農產品后,許山玉開始給他們供貨,她的大醬走出了汪清,生產周期短的大醬塊、納豆粉、納豆醬也成為爆款。她粗略估算了下,雖然她僅僅為四個電商商家供貨,但她的線上銷量占比已高達80%。
目前,許山玉的大醬廠有了發酵室、倉庫、晾曬大棚等,引入了切割大醬塊的機器。從小作坊到加工廠,她的大醬事業終于進入新階段。
▲閆茂新與許山玉討論如何根據消費者喜好調整大醬塊的口味。攝影:李孟麟
比許山玉大10歲的李大姐也在規劃自己的新泡菜廠。從國企辭職后,她在當地創業賣起泡菜。2015年開始,陸續有在拼多多賣貨的電商客戶上門,她知道電商火了起來。短期之內,她的線上銷售額占比超50%。“電商大客戶一個單品的一天拿貨量有五百多斤,線上的量大多了。”
她有種被電商客戶推著走的感覺。“銷售模式變為按需生產,接單后現做,保證48小時內可發貨。根據客戶收集的意見調整咸甜度,要有服務意識。”李大姐說,為跟上電商客戶的節奏,準備將工廠搬到離大客戶更近的地方,提高發貨效率。
“關東粉王”是汪清的老牌傳統手工粉條品牌。過往,“關東粉王”覺得,受限于原材料、制作技藝等,走品質路線的“關東粉王”與同類產品相比,不具備價格優勢。疫情后,涌入拼多多開店的本地人卻將其賣到全國,接連爆單,且復購率高、退貨率低。
這讓堅守傳統制作工藝的“關東粉王”有了走出去的信心。該廠去年開始瞄準線上,并南下深圳參加展會,打響品牌。
邊陲小城借電商發展特色產業
鄉村產業發展的關鍵是用好一方水土,因地制宜選準產業發展突破口。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汪清這座邊陲小城選擇著力推動數字化發展,重點布局電商渠道,通過數字化經營模式,打響區域品牌。
電商是這座小城發展特色產業的新引擎。數據顯示,汪清縣的電商交易額快速增長,從2020年的19.45億元,到2022年已突破30億元,尤其在2021年,同比增速高達40.46%。各大電商平臺上,汪清特產的銷量逐年上升,瓜子、松子、蜂蜜、玉米、大米、雜糧等農產品走向全國。
汪清木耳更是線上一大爆款。與因冰雪和朝鮮族特色地域文化而一夜爆火的延吉不同,汪清早已因木耳出名。這里的森林覆蓋率達90%,林下資源豐富,是全國黑木耳優勢產區,也是中國著名的“木耳之鄉”。
木耳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和富民產業。目前,汪清黑木耳總產量2.25萬噸,栽培總量4.5億袋以上,初步形成集菌種研發、菌包生產、基地建設、產品加工、設備制造等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
村民們拿起手機,到線上賣木耳,并推廣蜂蜜、松子等當地特色農產品,甚至涌現出全員帶貨的電商村。同時,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是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的重要內容,提出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業等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汪清縣根據東明村特色選定民俗食品為主導產業,投入幫扶資金建設加工廠,打響東明村品牌。
送家鄉土特產出圈
在這片農特產品豐富、電商營商環境優良的土地上,借助拼多多將家鄉特產賣向全國的電商人,會定期在線上搜索汪清,關注是否有新爆款出現。同時,今年以來,拼多多也啟動包括“農云行動”等進一步助力鄉村振興的項目,集中投入優勢資源,推動全國各地土特產更快“拼上云端”。
大學畢業后到深圳打拼的汪清人韓林海,便受益于家鄉電商產業的發展,從北走到南,他依然可以嘗到家鄉的味道。四年前,鮮少網購農產品的他在拼多多找到家鄉味道后,曾一年買兩千多斤百草溝大米贈送親朋好友。
▲跨越數千公里,通過拼多多,在深圳的韓林海收到了來自家鄉汪清的美食。攝影:李孟麟
韓林海對大米極為挑剔。他尤其記得,水稻收割后,村子內的小磨坊會儲存帶殼的大米,以最原始的方式加工,一個月僅磨一批。正因為如此,他只買保質期一個月內的百草溝大米,年底產新米時則大量囤貨。“剛脫殼磨出來的大米,淘米水不渾濁,口感、香味完全不同。”他說。
他變成了汪清美食推介達人。他希望全國更多人能夠知道百草溝大米以及汪清其它的農特產品,了解這個抬頭能望到一片天,空氣味道與一線城市不同的小縣城。而閆茂新和他的供應商們也期待著更多汪清特產通過拼多多能夠走進大灣區,打動全國消費者。
閆茂新和電商圈的朋友們最近忙著選品,討論如何用視頻展示汪清特產,以及店鋪詳情頁的設計。偶爾,他會和朋友們感嘆,做電商后,自己才過上了理想的小縣城生活。
▲因為電商,閆茂新過上了理想的小縣城生活。攝影:李孟麟
夫妻倆上午發貨,下午固定打羽毛球。到了晚上,自學成才的他戴上帽子、穿上隊服,變身“劉畊宏”站在C位帶領自己的舞團跳曳步舞,生活不再只是工作,變得有趣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