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依淇(華南理工大學)
據中新社消息,全國政協委員王燦龍于4日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文字失語癥”屬于網絡時代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現象,即依賴網絡用語進行交流,致使正常的表達能力弱化。“長此以往,將不利于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在今年全國人代會上,他提出建議完善大學語文課程制度建設,提升大學畢業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能力。(3月4日 中國新聞網)
(相關資料圖)
正如委員所強調,重視大學語文教育是破除年輕人“文字失語癥”的重要一環。在豆瓣小組“文字失語者互助聯盟”中,部分網友認為,個人表達能力弱化的根源在于對閱讀環境的長期脫離。相比埋頭苦讀的中學年代,大學與社會給予了年輕人更寬闊的自由空間與更多樣的選擇機會:或是沉迷于網絡娛樂,或是奔忙于數場好友聚會,又或是來回在“打工人”與“競賽人”之間切換身份。不管是出于對現實利益的選擇,還是出于對理想生活的追求,“閱讀”被部分年輕人擱置在繁忙生活的最尾端。
再加上當前網絡傳播環境中,信息“碎片化”特點突出。在為人所默認的語意空間中,越來越多的傳播者為滿足“短視頻”“短文本”的傳播要求而縮短信息表達,以追求更高的流量效果。缺乏對高質量文學作品的吸收,又反復接收網絡中的簡化信息,雙重因素下部分年輕人的語言表達能力越來越傾向于“簡單”與“直接”的情緒化表達,而難以用豐富的表達方式說明事件與袒露心緒。有網友自嘲其遇見好事與壞事都只會一句“臥槽”,便是“文字失語癥”的直觀表現。
但是,哪怕僅從“吸收”這個維度來觀察“文字失語癥”,提升大學語文教育質量也并非一劑萬應靈藥。語文課堂為年輕人建構了新的閱讀環境不假,但就像高中教育終會迎來畢業一日,語文課程的影響具有一個明顯的時間區間,只能對年輕人起到短暫的引導閱讀作用。而更值得我們去關注與思考的,是如何在課程引導后,即在日常的生活中喚起人們對語言表達的熱情。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回到對“文字失語癥”產生原因的探尋。筆者拙見,“失語”的根源在于年輕人對長文本閱讀的倦怠,更在于年輕人的低表達欲望。低表達欲望一方面是指部分年輕人不愿意向他人表達自我見解,另一方面則意在部分年輕人對表達效果的追求產生了變化,即由“說出一段打動人心的話語”轉向了“讓對方最快理解我的想法”。而綜合這兩類原因,“文字失語癥”的病因或在年輕人的社會壓力上。
在網絡社交平臺中,我們常見“躺床兩天都不想健身”“看一天動漫卻不看一小時日語書”等年輕人的“擺爛”言論。誠然在陣陣抱怨聲中,必然有部分網友是因為自身懶惰而放棄自我提升的機會,但亦有多數網友明確指出,不愿“把握時間”的原因是主職生活的壓力過高。暫時逃脫了工作日的高壓狀態后,他們將自己縱身于娛樂與休閑生活之中,企圖在短暫的休息時間中讓身心得到完全的放松。在此情境下,閱讀作為需要思考、理解與吸收的活動,被部分年輕人排除在了休息時間之外。
與此同時,身心俱疲的狀態也將降低年輕人表達的欲望。在來之不易的休閑時間內,他們不愿意花費精力與其他人周旋,而更傾向于將時間的“好鋼”使在放松的“刀刃”上,以雙方都能理解的簡易表達替代長篇大論。久而久之,在上述提到的“吸收”與“接收”雙重因素作用下,年輕人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網絡簡單而輕松的表達方式,而慢慢失去了對長文本的閱讀與表達能力,從而陷入對自身“文字失語”狀態的迷茫。
因此破除“文字失語癥”的困境,既需要利用大學語文課程等方式激發年輕人對于閱讀與表達的興趣,讓閱讀與表達成為年輕人舒緩生活壓力的途徑之一;更需要全社會關注到年輕人目前面臨的學業、家庭、社會等壓力問題,降低年輕人對生活的焦慮感與疲憊感,釋放年輕人對豐富精神生活的追求空間。在此基礎上,值得強調的是這兩種方式都容易陷入“物極必反”的局面。
過度強調課程與環境建設,可能會迫使年輕人在這個過程中陷入“內卷”渦旋,進一步強化了閱讀與寫作在年輕人心中“任務”的標簽,反倒讓年輕人在課程結束后對閱讀與寫作避而遠之。而如果大刀闊斧地削減年輕人的工作量與學習量,又缺少對年輕人的有效引導,反而會讓部分年輕人陷入對渺茫未來的焦慮之中,從而使用大量娛樂化內容麻痹自我身心。除此之外,基于對“接收”維度的考慮,如何提高互聯網空間中高質量內容的產出,讓年輕人接收到更多有深度、有價值、有力量的信息,也要求內容生產者與平臺管理者的合作與努力。換言之,解決年輕人普遍存在的“文字失語癥”問題并非一日即成之事,需要我們從更多方面、更多視角考慮與剖析。
如同政協委員所說,“文字失語”在個體微觀層面表現為表達能力的弱化,在宏觀意義上則不益于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發展,破除“失語”困境具有重大的社會效益。但這些“文字失語”的年輕人,需要的也許不僅是一門語文課,也不僅是普通的幾本書與幾支筆。當那株表達的火苗深藏在他們的心底,如若他們長期處于疲于表達的狀態,如若他們的表達也僅限于日常的交往,在低分享欲與低表達欲的作用下,年輕人終會一步一步走向“失語”。讓文字“有聲”,它需要多方的關注與努力,也必將是一條漫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