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很多人參加了2023年公務員招錄考試筆試多省聯考,各地報名考生總數超過500萬,最大競爭比達60:1,平均競爭比超30:1。
大家紛紛感慨,現在考公也太卷太難了吧!其實,古代“考公”也很卷哦,一起感受一下。
古人“考公”上岸名場面
(資料圖)
大唐,貞元十二年,春花正盛,春風拂檻,又是放榜的日子。
一個中年落拓的舉子,擠在人群里,伸著腦袋,拼命尋找著自己的名字,一字一句,甚至連標點符號都不放過。
最終,他在那張昭示著自己人生命運的榜單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孟郊!
對,就是那個寫“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的孟郊。
此時,他已經四十六歲,這是參加第四次參加“國考”,最終上岸。他激動,他瘋狂,他高喊著“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700多年后,孟郊的這個名場面再次被復制,甚至比他還要夸張,復制他的人,真瘋了!沒錯,這個名場面叫——范進中舉。
那么,為什么古人考公一上岸,會這么瘋狂呢?
因為“考公”這個機會來之不易,且幾乎是古代人改變命運的唯一方式。
在隋唐以前,出身寒門的人想都不敢想能有做官的機會,之前舉孝廉選拔官員的方法水分很大,大多數還是受門第影響。
隋文帝楊堅上位后,開始有意打壓大家族的勢力,決定從民間選拔一些有真才實學的人,充實國家人才庫。于是,科舉考試便誕生了。
那些參加“考公”的名人們
除了剛才說的參加過四次考試、46歲才進士及第的孟郊。
再比如詩圣杜甫,也是參加了兩次考試,將近四十歲,還是因為《三大禮賦》,得到玄宗賞識,才得了個“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吏部分配。結果工作沒等來,卻等來了安史之亂。
《舞千年》節目中的杜甫
再比如另外一個姓孟的,孟浩然,就是“夢里花落知多少”的那位,考到了39歲都未中。后來到王維家里玩,碰上唐玄宗來串門。孟浩然一看機會來了,立刻當場朗誦了新作《歲暮歸南山》,里面有句“不才明主棄”,馬屁拍到了馬腿上。
玄宗一愣,你誰呀,我什么時候棄你了?既然你要歸山,那就歸吧。于是,孟浩然一輩子都沒有當官,真的歸隱田園。
孟浩然畫像
唐代選拔人才,除了科舉,還有一種投獻。即拿著自己的作品,找有身份有地位有名望的大佬舉薦。
比如白居易初入長安,為了增加中舉幾率,便去拜訪了當時的文壇大佬顧況,結果被懟了一句“長安居,大不易”。當然,最后白居易用實力證明了自己在長安居,很易。
河南省洛陽市白園白居易雕像
再比如王維。王維這個人很佛系,但初入長安的時候,還沒有佛起來,有點兒患失患得。
當時,他聽說大才子張九皋跟他一起考試,并拿到了太平公主的推薦信,便有些不自信了。他便去找到岐王,然后以一曲《郁輪袍》征服了受寵的玉真公主,得到大力推薦,最終被點了狀元。
甘肅敦煌陽關景區王維雕像
杜牧就更牛了,憑著一篇《阿房宮賦》,征服了文壇大佬吳武陵,直接“忽悠”主考官崔郾將杜牧定為狀元。
崔郾雖然也很欣賞杜牧的文采,但聽說杜牧為人風流、喜歡沾花惹草,最終點了他為第五名,定了原來的第一名韋籌為狀元。
江蘇省南京市江南貢院(中國科舉博物館):杜牧雕像
古代的“考公”都考什么
對于中國古代的出身中下層的階級來說,參加科舉,是對于他們來說最容易進入統治階級的一個途徑。所以說,對于絕大多數寒門讀書人而言,科舉,就是改變命運的直接途徑。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真正成型于唐朝,且之后各朝的科舉科目都在不斷變化。
唐朝科舉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學)等等。宋朝王安石變法將科舉改為只設進士一科。元、明、清時期的科舉也只設進士一科。清襲明制,但也開過特制(特別科),如博學鴻詞科、翻譯科等。
科舉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經,進士科考的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考試在各個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時務策(策問)、墨義、口試、貼經、詩賦等,宋朝主要是經義、策問、詩賦等,到明代只有經義一門了。
過于漫長的考試流程
與現代的筆試——面試的流程相比,古代的考試流程要復雜得多。
以明清的科舉制度為例,要想真正做到“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盡長安花”,需要參加多個階段的考試。
第一個階段是“童試”,這是科舉的最初一級,也是通過率最高的一級。由縣府兩級舉辦的基本測試,通過率相對較高。如果通過了童試,則證明考生有著不錯的學習能力,可以參加下一級的考試了。
第二個階段則是“院試”,是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入學考試,通過了府試即可成為秀才。院試一般考試并不是每年都舉行,多為三年兩試。
第三個階段為“鄉試”。當你成功考中了秀才之后,就可以去參加鄉試了,鄉試考中即為舉人。鄉試一般為省級考試,通常來說每三年舉行一次。只有通過了鄉試,才能參加下一階段的考試。
當你成為舉人之后,就可以參加下個階段——“會試”了。會試通常在鄉試后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舉辦,因在春天舉行,故也稱春闈。而會試,也是決定著你能不能順利及第成為進士的關鍵。
在會試之后,就會進入“殿試”的環節。一般來說,殿試只進行排名,換言之,進了殿試的都是有工作的了,而具體工作分配好不好,就要看你的殿試表現了。
江蘇省南京市江南貢院(中國科舉博物館):云南武鄉試外場成績記錄冊
古代考公的“報錄比”
如此漫長的考試流程,和如此龐大的報名人群,也造就了古代考公的懸殊的“報錄比”。
以明朝為例,明朝的秀才錄取率大概在10%左右,而舉人的錄取率則在4%左右。所以你知道為什么范進中舉之后,就高興得發瘋了吧?
而明朝時期會試的錄取率,大概能在9%。
經過計算我們可以發現,一個人參加院試——鄉試——會試之后,最終金榜題名的錄取率為0.036%。也就是說,平均一萬個人參加院試,最終只有3.6個人可以順利考中進士。
不得不感慨一句,在古代,想當公務員真的真的好難啊!!!
江蘇省南京市江南貢院(中國科舉博物館):參加殿試的科舉考生
你或者你認識的人參加過公務員考試嗎?一起分享一下你的看法吧~
監制 | 徐娜 孔康康? 主編 | 戶明方? 編輯丨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