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B站上一個視頻《我:畢業5年,存款5000 她:中傳碩士,火鍋店保潔》火出了圈,超500萬的播放量,大有趕超二舅的趨勢。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主人公彎彎和超超都是211名校畢業大學生,但是在求職路上卻是“高開低走”。
彎彎畢業5年換了12份工作,存款不足5000;超超中傳碩士畢業,但卻在火鍋店里當保潔。
最后兩個女孩笑意暖暖地對大家說,“別人說我們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爛,但掀翻牌桌后,會發現你的選擇還有很多”,“我感到了從未有過的自由和開闊”。
看了這個視頻,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兩個人都是二代來體驗生活的吧,要不然怎么活得這么瀟灑?
后來又發現不是,只是出生于農村和工人家庭,也不存在什么巨額存款或者龐大的人脈關系網。
只是兩個普普通通的女孩,享受著青春的自由。
我挺喜歡她們現在這樣的心態。
你們說一個人什么樣的狀態是最幸福的?
我覺得和年齡無關,和金錢無關,和你身上背的責任有關,越是沒有責任,幸福感越是爆棚。
七叔我這輩子有兩段時間很幸福,一段是在德國讀研究生的時候,有獎學金不愁錢,學業也不是很重,想玩就玩,分數還特別高;
還有一段就是破產以后破罐子破摔的那段時間,去你妹的責任,老子爛命一條,有種來干我,實際上也沒人來找我麻煩。
現在回頭想想,沒有責任的約束,人活得那叫個瀟灑。
當我們身上背著責任的時候,壓力就來了。
而且這種責任不單單是發自內心的那種,更多的是社會關系強加在你身上的責任。
比如父母會催著你結婚,生娃,老婆會催著你買房買車,宣傳機器不停地歌頌苦難,讓你心甘情愿地為發展后遺癥買單。
過去很少人去認真反思,這些責任是不是我應該背的責任,只是按部就班地走似乎也能有不錯的結局。
至少在80后之前都是這樣。
而到了80后那一代,故事的畫風突然變了,社會上大部分的紅利都被那些60,70后牢牢占據,自己只能吃點殘羹剩飯。
但是延遲退休,醫療改革,房價飆升這些改革后遺癥是一個不少地吃了全套。
80后尚且如此,90后就不談了,日子比80后還要難過。
所以這兩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思考,這些強行附加在我頭上的社會責任,它是不是正確的?
現在我來回答你,這些責任嚴格意義上說,是一種支配的手段,讓你不敢亂動亂想。
比方說,我們經常在各種經濟數據中心看到年輕人失業率,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沒有中年人失業率這個數據?
因為中年人活得不如狗,ta上有老下有小,有房貸車貸,渾身上下都是軟肋,社會大熔爐想怎么蹂躪都行,你想要他什么形狀都可以。
年輕人不一樣,他們一窮二白,你只要敢不好好安頓,絕對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
你看,最近公務員擴招的事情也是鬧得沸沸揚揚,為啥要多招應屆生,而不招更有經驗的人呢?
一方面這些基層崗位也不需要有經驗的人,有精力有體力就行,另一方面就是要努力減少應屆生的失業人員,降低不穩定因素。
工作,結婚,買房,生育,這四件事情就是把年輕人死死地捆綁在船上,一旦你上船了,就再也下不了船了。
但是當人們慢慢意識到,人活著的意義,并不是為了這四件事,人生可以擁有更多種選擇的時候,整個支配環節的控制鏈會瞬間崩潰。
就好像你在跟一個象棋大師對局,你的每一步他都能算到,因此你永遠都不可能贏他。
然而有一天你發現,為啥老是要跟他下象棋呢,我想畫畫,想滑雪可以不?
于是你站起身直接把桌子掀了,老子不玩了。
實際上,文章開頭的那兩位主人公,以及和這兩位有著相同想法的年輕人,他們都試圖掀翻桌子,和這壓抑禁錮的環境作斗爭。
所以我一直在考慮這樣一個問題:
如果你不結婚,不買房,不生育,自己賺的錢自己用,徹底把桌子砸爛,等年紀大了,到底能不能善后?
我覺得很難,因為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極度薄弱,跟歐美發達國家根本無法相提并論。
人家年輕人可以滿世界跑,可以存款只有5000塊,但我們作為中國人,真沒資格這么做。
只要我們繼續保持這種人礦式的發展模式,年輕人很難找到生命的意義。
這讓我想到一句話,“你現在想逃離北上廣,未來你的后代肯定還要再滾回來”。
同樣道理,只要你還留在國內,年輕的時候你想掀桌子,等上了年紀終究要補回來。
還是多賺點錢吧,在火鍋店做保潔肯定沒辦法掀桌子。
公眾號:七叔東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