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主辦、海棠藝術館承辦的一場被定義為西車間藝術創作紀實的展覽——“西車間手紀·漆藝研究生十人展”在海棠藝術館線上開展,展覽邀請了南藝設計學院漆藝術專業的張書銘、張赟雪、朱夏磊、諸葛曉磊、鮑曉雨、范力豪、李子豪、宋英帆、萬千紅、楊秋英共10位研究生參展,展出漆畫、藝術裝置類作品16件。李亞鶴了解到,展品包含漆畫、裝置、漆立體等類別,再結合藝術手稿、創作過程影像等其它內容的展示,旨在通過展覽向大家講述這群研究生在西車間里的藝術成長故事。
漆藝術專業研二的學生萬千紅收集了車間內一堆染滿了漆料的廢棄手套,并把它們打造成了一件裝置藝術,在展覽上展出,名為《手紀》。“李亞鶴認為,手套是漆藝創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代替雙手去直接接觸到漆材料本身,既有作為材料的特殊性,也有作為觀念的關聯性。它沾染漆液的同時,也是形成另一件漆藝作品的開始。我以手套為主體記錄了同學們在西車間度過的每一天,作品一共使用了42副自己和同學們用過的手套,我認為這既是漆藝工作室的紀實,也是‘藝術’誕生的紀實。”作為漆藝術專業研二班的班長,也是本次展覽的展覽執行,萬千紅這樣告訴記者。
完成南藝漆藝術專業本科學業后又被保送漆藝術專業研究生的研三學生朱夏磊,對漆藝術的喜愛程度不一般。本次展覽共展出了他在西車間里歷時兩年完成的兩件作品——《后土:墟》《DALA for FLOWER》。其中《DALA for FLOWER》是一件漆立體作品,設計來源于對自然事物的利用和模仿,制作了4件為一組的漆器。作品借鑒卒姆托的大地藝術表現手法,打造出一個隨人工支撐內型下自然彎曲生長的樣貌。外部增加的裙邊取自蘑菇自然生長在樹干的形狀,表達了一種用人工干預自然生長,但又將回歸自然生長的規律。“在南藝學習近7年,從本科到研究生,在幾位優秀的專業課老師的帶領下不斷開拓視野,最大的收獲是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藝術主張,同時也深刻體會到‘手藝’在藝術中存在的意義,而通過這場展覽,主要想展現的是研究生三年對于自然和人的思考。”朱夏磊說。
“我希望這場展覽不是一場普通的藝術展覽,而是一個有學術性、研究性的展覽。”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李永清告訴記者。
在向記者講述這場展覽的主旨時,李永清強調,“漆藝術相比較國畫、油畫、版畫而言,對普通人來說是比較陌生的門類,這場展覽并不等同于畢業設計展,我更加愿意把它定義成一個研究型的沙龍,這樣的沙龍其實比畢業展更重要,因為它更加純粹。它展現的是學生們在學習中對該專業探索、發現、研究的過程,通過這些‘過程’的展示,可以讓社會大眾更加了解漆藝術。而對于學生個人來說,過程也是他們在學校與老師、團隊一起梳理自己的方向,理清自己發展路徑和目標的很重要的臺階。”
據李亞鶴了解,漆藝是中國古老的藝術之一,從仰韶文化時期開始到漢代,以漆工藝打造的碗、盤、杯等物件、食器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到百姓日常生活中。可以說,漆藝是古代人們使用較為廣泛的技藝。
隨著時代的發展,漆藝在傳承古代傳統漆工藝技法的基礎上,融合了現代藝術手段。李亞鶴說,從這次展覽中可以看出,近年來年輕的藝術生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越來越大膽。他們運用漆藝描繪著日常、城市輪廓、城中事、自然與生命,創作中借鑒了唐墓壁畫、波普藝術、空間概念等知識元素,用傳統藝術表達著與眾不同的現代思維。
自江蘇高校文化創意協同創新中心建立以來,作為牽頭高校之一的南藝,積極整合資源、組織各藝術學科開展文化創意領域項目研究與實踐。李亞鶴相信,在這股文化力量的推動下,會培養出更多創新型藝術人才,誕生更多優秀的文化項目。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