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參加記者見面會,就中美貿易摩擦發表了看法。
目前,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將可能對全球經濟造成怎樣的影響?張燕生表示,2017年,全球經濟開始企穩向好,全球GDP、貿易、投資以及制造業等開始擺脫10年低迷局面。美國是世界第一經濟大國,中國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發生貿易摩擦,必須考慮到對世界的影響。美國挑起貿易摩擦對剛剛擺脫低迷的全球經濟的信心、預期造成了很大傷害。
有觀點認為,美國挑起貿易摩擦,根本目的在于限制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張燕生認可這一觀點。“美國挑起貿易摩擦的目的就是針對‘中國制造2025’。過去的40年,中國是世界制造大國,但不是制造強國。中國的制造業是從參與全球分工開始的,是從低端起步的,過去更多的是模仿,現在要從模仿走向創新,通過‘中國制造2025’完成從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增長的轉變。”張燕生說,這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實施的計劃,美國將它作為威脅是不公平的。中國在成長,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計劃,現在正使自己走向綠色、共享、包容和創新,從人道主義角度來看,美國也不應該反對。
從歷史上看,美國曾與多國發生貿易摩擦。上世紀80年代,美國和日本之間就發生過貿易戰,這對當前的中美貿易摩擦有哪些啟示?張燕生說:“美國現在縮表、加息、減稅、增加基礎設施投資和挑起貿易戰,會導致財政赤字上升,它需要提高利率為美國融資,美元就會升值。上世紀80年代,美元持續升值了35%,結果就是美國的貿易逆差和經常項目逆差長期持續大幅度增加,最終日本買了單。中國如何能夠做到不為美國買單?這需要我們從歷史中借鑒。”
美國與日本的貿易戰經歷了一步步升級的過程,從紡織到鋼鐵,再從汽車到半導體,最后的結果是日本付出了20年停滯增長的代價。張燕生認為,中國和日本不一樣,中國自身結構更具多樣性,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從這個角度講,當前貿易摩擦的直接影響還不大,但是對全球造成的間接影響還很難評估。
如何認識當前我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未來這種局面將發生怎樣的改變?張燕生表示,中國是有誠意減少貿易順差的,可最大的問題是中國能夠向美國買什么?中國進口大豆已經占到了國內消費的85%,但美國的高科技產品卻不向中國出口。這次貿易摩擦,美國不僅限制高科技產品出口,還要斷絕未來雙方高科技合作的可能性,不但限制中國企業到美國投資,還限制美國企業到中國投資,“這樣的話,中美兩國合作的基礎何在?因此,中國僅僅讓步是不行的,不斷的讓步只會換來對方不斷的逼近。未來中國將在全球進行投資、生產、物流、服務等,中國的出口將變成全球分布,順差將會持續減少,但這需要時間,不能靠短時間內大量加收關稅實現。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中美雙方合作才是最好的出路”。(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袁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