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1月3日,教育部發布《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課程指導標準(義務教育語文學科教學)》等3個文件,我國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有了“航向標”。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日前,教育部印發《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課程指導標準(義務教育語文、數學、化學學科教學)》,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負責人表示,通過出臺《指導標準》,進一步規范和指導各地分類、分科、分層實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師全員培訓。
資料圖:幼兒園內,老師、家長們與孩子們互動游戲。 武俊杰 攝
該負責人指出,近年來,中央和地方不斷加大培訓力度,教師培訓工作取得明顯進展,但也存在著針對性不強、內容泛化、方式單一等問題,如何提高培訓課程對教師專業發展個性化需求的滿足度,提升培訓課程內容與一線教育教學實際的關聯度,加強培訓課程設計、開發、實施的規范性,進一步增強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面提升教師培訓工作質量的重要任務。
該負責人稱,通過出臺《指導標準》,進一步規范和指導各地分類、分科、分層實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師全員培訓;引導各地對教師教育教學能力進行科學診斷,設置針對性培訓課程,確保按需施訓;促進各地按照教師專業成長規律,系統設計培訓課程內容,持續提升教師專業能力與整體素質;推動各地遵循教師培訓工作特點,創新培訓模式,提升培訓實效;探索建立教師培訓學分結構體系,為推行教師培訓學分管理奠定基礎。
據悉,《指導標準》分別按照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的師德修養、班級管理、學習與發展、學科教學等15個學科領域18項標準,以及學前教育階段教師的幼兒研究與支持、幼兒保育與教育等4個學科領域4項標準,共計22項標準。
該負責人介紹稱,《指導標準》采用相同體例,分為培訓目標、能力診斷、課程內容、實施要求等四個主要模塊。其中,培訓目標是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具體要求,是對教師工作能力的理想狀態,給教師發展“建模子”;能力診斷用于確定當前教師工作能力的實際狀態,通過能力表現級差表,判斷實際狀態與理想狀態的差距,科學診斷教師培訓需求,帶教師個體“照鏡子”;課程內容著眼于縮短實際狀態與理想狀態的差距,幫助教師解決實際問題,提升能力素質,給教師提升“開方子”;實施要求重在為縮短差距提供有效的方式方法,推動各地創新培訓模式,增強培訓實效性,為教師培訓“找路子”。
該負責人解讀《指導標準》的主要特色稱,一是建立分學科的教學能力標準體系,實質是將學生的課程目標轉換為教師的教學能力標準,根據課程的教學任務,結合教師日常工作內容和活動劃分來設計其“核心能力項”,使培訓和工作緊密結合,充分體現實踐性,按照核心能力項的具體表現,確定教師專業發展的能力指標體系,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任務目標。二是研發教師自我診斷的“能力表現級差表”,為教師提供做同一工作時不同行為表現的典型差別,目的是幫助教師對照“能力表現級差表”進行自我診斷,從而較為直觀地衡量自身教育教學能力的現有水平,自覺地感知自身能力與培訓目標的“差距”,激發其主動參與培訓的內在需求。三是設置“按需施訓”的培訓課程,在教師培訓課程中推行主題式研修,為培訓提供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的研修主題,構建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結合的課程架構,根據教學能力水平不同層次的不同需要,提供課程專題和內容要點的參考建議,真正實現以診斷為基礎設置課程、實施培訓,增強培訓的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