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更值得市場關心的是,除了比特幣愛好者之外,專業的金融研究者們似乎也對比特幣等新型金融現象,產生較大的熱情。其中,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朱民更是直言指出:新的金融科技和傳統金融企業之間,一定會有極其激烈和動態的迅速競爭,并且將是一場非常精彩的大仗。
朱民的此番表述,是在不久前復旦大學證券研究所十周年的“未來金融,人工智能的顛覆和重塑”論壇上。也是近期以來,幾乎是監管層和學術界最高人士的明確態度,指出傳統金融業已經面臨來自智能科技的現實挑戰。
復旦大學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星黔投資董事總經理唐舒聞也認為,隨著智能科技和金融行業的融和,傳統金融機構的功能,真正被智能化、互聯網化的新科技所取代。傳統銀行的客戶管理渠道、內部數據、業務流程、風險管理、信用分析和風險定價制度,正在被金融科技逐步迭代和重塑。
“根據公開的數據,余額寶在2017年第三季度,規模就達到了1.56萬億元,這么龐大的用戶數量和交易行為,基本就是用戶在手機端自己完成的。”唐舒聞說。
而這還是余額寶自我調整的結果。2017年8月14日,余額寶第二次額度調整措施實施時,規模突破了15,670億元,增速也從一季度的41%下降到了8.9%。
朱民指出,從借貸到支付,再到投資、保險,近幾年來金融科技以迅猛之勢對金融業產生了一系列沖擊性的顛覆,這種顛覆是自動化、去中介化的,賦權于客戶的顛覆。金融科技在存款、貸款、支付、融資、投資管理、保險和信息咨詢管理功能等七個基礎面上,對傳統金融業產生了巨大沖擊。金融科技把傳統金融產品從設計、生產、風控和銷售的過程,從內生過程變成了外化過程,由此根本改變了傳統金融機構的組織構架和經營模式,從而把金融業的生產鏈拉長、拉細,并通過專業化和細分市場將自己并入產業鏈。
“我們未來一定會看到在金融科技企業之間、平臺和傳統金融企業之間極其激烈和動態的迅速競爭,這將是一場非常精彩的大仗,誰勝誰負并不明確,但是在未來方向的指引上監管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會對未來市場的形成和方向有重大的影響”在朱民看來,未來監管必須從目前的機構監管、區域性監管走向功能監管跨區域和跨境的監管。
“在這種沖擊下,傳統商業銀行應該通過構建電商平臺、發展直銷銀行、發展互聯網交易銀行、建立綜合金融服務模式、打造開放式金融平臺等方式,進行從 " 互聯網 +" 轉型到 "AI+" 的有效應戰。”朱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