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敏 見習記者 劉釗
11月22日,ST三盛發布公告表示,公司擬使用自有資金5億元收購湖南大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持有的麻栗坡天雄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雄新材”)51%的股權。本次收購完成后,公司還將對天雄新材部分電解錳生產線進行改造,新建年產20萬噸電池級高純硫酸錳、四氧化三錳生產線,研發和生產錳系列新能源電池相關原材料。
【資料圖】
公司業績承壓 收購能否自救?
11月1日,ST三盛曾就意向性收購天雄新材不低于51%股權發布股權收購意向書,對于ST三盛跨界發展電解錳,市場反應強烈。自11月1日開盤至11月21日收盤,ST三盛股價累計上漲22.54%。
值得注意的是,ST三盛此前并未接觸過相關電解錳業務,公司的主營業務為智能教育裝備、國際教育服務、智慧教育服務等。近年來,公司業績持續萎靡。2020年、2021年以及2022年1月至9月,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57億元、3.93億元以及1.80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7.14億元、-1.63億元以及-1.44億元。其中今年第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0.58億元,同比下降49.23%,實現歸母凈利潤-0.57億元,同比下降233.40%。
對于總資產僅18.40億元的ST三盛而言,豪擲5億元發展電解錳無疑是寄予了厚望。“在現有業務發展面臨瓶頸的情況下,公司謀求拓寬業務渠道,開展具有增長潛力的新業務,改善公司財務狀況。”ST三盛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本次收購完成后,公司將優化資源配置,充分發揮現有業務和新業務各自的獨特優勢,提升公司的競爭力和持續經營能力,努力實現上市公司及股東利益最大化。”
博星證券研究所所長、首席投資顧問邢星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ST三盛業績多年持續不振,2022年三季度賬面資金僅有13.47億元,同時天雄新材不僅利潤虧損,還存在諸多隱藏風險。此次收購是否符合公司和股東利益,尚需觀察。”
收購標的凈利虧損 電解錳行業發展難言樂觀
此前10月31日,ST三盛發布定增預案,擬定增4.83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充實公司資本實力。ST三盛曾表示,“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為公司新的核心競爭力構建及戰略發展提供了契機,為了滿足公司新業務發展需求,公司未來將不斷加大技術研發、人才引進、市場拓展等方面的投入,同時為公司未來產品和服務的拓展和創新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加快提升公司在新產業領域的市場份額和行業地位。”
然而從公告來看,收購標的的情況卻不容樂觀。財務數據顯示,天雄新材2021年和2022年1月至8月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85億元和1.91億元,凈利潤分別為-5202.35萬元和-3546.21萬元。此外,天雄新材承租的土地使用權、房屋建筑物及構筑物等資產已被抵押,甚至天雄新材6條生產線的固定資產也處于抵押狀態。審計機構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的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顯示,天雄新材的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此外,電解錳行業發展并不如ST三盛預期中那樣樂觀。上海鋼聯鐵合金事業部電解錳分析師卞旻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電解錳市場行情走勢震蕩明顯,年初受供給側改革導致價格大幅上漲,高硅硅錳等錳合金替代比例擴大,供應過剩情況下價格回歸理性。目前供應端難以達到滿負荷狀態,明年錳廠停產計劃亦公布,而需求端尚未完全釋放,短期或仍以堅挺持穩為主。”
透鏡公司研究創始人況玉清告訴《證券日報》記者,“教育行業受新冠肺炎疫情和行業監管影響較大,此時選擇收購電池資產可能是為了蹭熱度。”
(編輯 上官夢露)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