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大洗牌將是一場持續進行的變革。
撰文 | 林楊攀
(相關資料圖)
編輯 |?曹穎
《看天下》雜志原創出品
2023年的高考已經落下帷幕,走出考場的1291萬名考生即將面臨的是更重要的選擇——專業填報。
這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當一份長達18頁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擺在面前時,足以讓人眼花繚亂。
選好專業,是順利開啟大學生活的第一步;如何選好專業,離不開對專業趨勢和動態的把握。
2023年4月,教育部公布的這份最新專業目錄中,共收錄792個本科專業,其中包括2022年新設立的21個專業。
教育部同期公布的“2022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顯示,過去一年,全國高校新增備案本科專業1641個,新增審批本科專業176個,申請撤銷專業925個。(注:新增備案本科專業:指對于專業目錄中已有的專業,各高校增設的專業點。新增審批本科專業:指對于尚未列入專業目錄的全新專業,各高校增設的專業點。撤銷專業:指各高校申請撤銷的專業點。)
專業調整動態變化,撤銷和新增是不可忽視的兩個大動作。
撤銷意味著一些專業的淘汰和優化,新增意味著另一些專業的出現和新生,背后反映出哪些趨勢,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新增專業是否代表著未來的方向,被大量撤銷的專業是否不值得報考?
這些問題和每位即將開啟專業填報以及未來將要面臨專業填報的學生息息相關。
圖源:ICPHOTO
本文將通過對近五年專業調整的梳理,一窺專業大洗牌背后的“秘密”。
優勝劣汰,變革持續
目前全國普通高校本科專業布點總數有6.6萬個,較2012年新增1.7萬個、撤銷和停招了近1萬個專業點。專業的變動與調整每年都在發生——
近五年,每年專業調整幅度將近5%,其中新增備案本科專業每年保持在1500個以上。
專業撤銷的數量雖遠不如新增備案的數量,但呈現明顯的逐年增長趨勢,且2023年印發的《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提及,到2025年將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的專業布點。
數量多、力度大、頻度高,是近年來大學學科專業結構調整的三個典型特征。這也意味著,專業大洗牌將是一場持續進行的變革。
至于新增和撤銷的原因,《改革方案》中或可窺見一些端倪,“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p>
“本次學科專業設置改革,出發點就在于引導高校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的高質量發展。”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指出,高校進行專業調整,一方面是為了突出自身辦學特色,但更重要的是面向國家發展的戰略需求,以及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
社會發展的需求將很大程度上引導專業調整的方向。比如,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運用新技術助力產業升級成為必然,從而催生出智慧農業、智能醫學工程、智慧交通等新興專業。而不再適應當下社會需求的專業,或市場需求相對有限、缺乏學科特色的專業,則面臨被撤銷的命運。
人會被優化,專業也會,殘酷不分你我。
曾經熱門,如今過剩
統計過去五年撤銷數量最多的前20個專業,發現被撤銷最多的是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其次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它們同屬于管理學門類。而管理學也是近五年撤銷專業數量最多的門類,是專業優化的重災區。
但將時間往前倒二十年,管理學門類專業也曾大紅大紫。1999年啟動的大學擴招,掀起了建設綜合性大學的風潮,一時間,開辦成本低、沒有文理限制的管理學遍地開花。“管理”二字加持,專業身價似乎都得以抬升。有統計顯示,從2000年到2017年,開設公共管理類專業的高校數量幾乎翻了10倍。
但對于本科階段的學習來說,“管理”二字本身存在極大的問題,課程設置往往過于寬泛,內容空洞,容易跟實踐脫節,使得學生缺乏精專的培養。
“少數高校在學科專業設置布局時缺乏科學審慎規劃、片面追求‘大而全’”,存在“熱衷于設置投入少、容易開辦的專業等問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提到的學科專業設置問題,在不少管理學門類專業中都有體現。
“大多數管理類專業開設成本比較低,滿足高??焖贁U招的需求;而且‘管理學’的名頭也好聽,家長也樂意讓孩子學。因此一度形成了‘購銷兩旺’的局面?!标愔疚恼J為,以公共事業管理為代表的管理學門類專業在擴張之初就不合理,“開設管理類學科需要豐富的人生閱歷,它本就不應該在本科階段開設。一個剛上大學沒有任何歷練經驗的孩子幾乎不可能學明白管理,而一個缺乏管理經驗的老師,即便再優秀也只能照本宣科。”
曾經熱門的專業如今過剩,反映到就業市場上,就是管理學專業的學生畢業后更難找到對口工作。
《2022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顯示,2021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畢業半年后僅有51%從事和專業相關工作,從事工作也都以文員、行政秘書和行政助理等基礎性工作崗位為主。
工學最受寵:就業好,薪水高
在工學、文學、理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2個學科門類中,專業點調整幅度最大的當屬工學。近五年,教育部審批通過新增本科專業共162個,其中工學類新增專業有67個,占41.6%。每年有超過40%的增設專業點屬于工學,遠超管理學、理學、文學等。雖然它也是撤銷專業最多的門類,但就全國范圍來看,工學類專業的凈增長數量依然排名第一。
作為所有學科門類中的第一大類,工學一枝獨秀的局面跟其明確的就業導向密切相關。工學類目下的專業大多有明確的對口工作,且畢業生平均薪資水平較高。
根據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23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2022屆本科生月收入最高的10個專業均屬于工學或工學和其他學科的交叉門類,其中排名前三的專業是信息安全、信息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這三個專業的本科生畢業半年后月平均收入均在7000元以上。
此外,國家調控也是一個重要原因。“2022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中提到,需要“高校開設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急需的相關專業”,其中跟國家戰略部署密切相關的專業,諸如網絡空間安全、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等大多屬于工學類。
一切皆可“數字”化
縱觀過去五年所有新增備案的本科專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智能制造工程、網絡與新媒體、大數據管理與應用這4個專業連續五年進入新增數量排名前十。
“智能”“大數據”這些互聯網時代逃不開的關鍵詞與專業名稱緊緊綁定。
其中,新增備案數量最多的專業非人工智能莫屬,自2018年全國35所高校首次獲批建設人工智能本科專業以來,五年時間,開設該專業的高校數量翻了超過14倍,達到499所,強勁勢頭毋庸置疑。新設立的專業中,“智能”“智慧”成為高頻詞,比如智慧能源工程、智能車輛工程、智能制造與智慧交通、智慧水利等等,也體現了人工智能和不同學科的交叉。
2022年新增備案數量最多的專業為數字經濟,共計77所高校增設該專業。這一變動背后,是數字經濟產業規模的迅速擴張。
根據《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2022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已經達到50.2萬億元。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數字經濟體。波士頓咨詢公司發布報告《邁向2035:4億數字經濟就業的未來》,預測中國數字經濟就業容量將在2035年達到4.15億。
龐大的市場需求將倒逼高校的經濟學專業在人才培養結構上做出相應調整,培養經濟學和數字技術交叉融合專業的人才。
數字化浪潮之下,文學專業門類也出現了新變化。
近年以來,依托網絡平臺的新媒體產業迅猛發展,要求內容從業者了解新媒體技術以及網絡傳播規律。五年內共計155所高校增設了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便是傳媒產業結構變化的體現。
小眾也迷人
在2022年新增的21種專業中,有一些高校立足自身特色設立的新專業,如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的工會學專業,中國民航大學的飛行器運維工程、航空安防管理專業,北京林業大學的國家公園建設與管理專業,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的孤獨癥兒童教育、無障礙管理專業等。
專業選擇時,關注大學本身的特色及其特色專業也非常重要,或許它們不是主流,不是在大部分學校都會開設的大眾專業,但因其小眾而具有特色,往往成為獨一無二的王牌專業。
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新增的孤獨癥兒童教育專業受到社會廣泛關注。據《2021年度兒童發展障礙康復行業藍皮書》顯示,我國有300萬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且孤獨癥發病率呈現逐年增長趨勢。盡管國內已經有幾十所高校開設面向孤獨癥、視障、聽障等特殊群體的本科專業,但此前一直沒有設立針對孤獨癥兒童教育的專業。
特定存在的社會需求也將指引專業的建設與發展,孤獨癥兒童教育專業的建立,讓孤獨癥兒童在未來能夠接受更加專業精準的教育。未來的專業調整與變化,要適應的是方方面面的需求,既要有宏大前沿的人工智能,也要有小眾稀缺的孤獨癥兒童教育的一席之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