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九派新聞特約評論員 易國祥
最近,“全職兒女”的話題十分火爆。年輕人受限于職場激烈競爭,或人生道路遇挫,選擇暫時和父母一起生活并陪伴父母,付出一定勞動,獲取一定經濟支持,等待時機成熟再走向職場,重新獨立,這完全可以理解。但筆者并不贊成一種濾鏡:將“全職兒女”現象稱為“兒女真心陪伴和付出,父母也越發依賴子女”的“雙向奔赴”。
全職兒女多半都是不得已的選擇。
(資料圖)
他們回歸家庭,與其說能夠滿足需要陪伴的年老的父母,不如說是其父母寬容并接納了在外遇到困難的孩子。社會出現“全職兒女”,還有如下因素:
一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一些家庭具備相當經濟條件。如父母退休收入高或家產豐厚;
二是多年前獨生子女或少子女條件下富養嬌育的“后遺癥”。如從小不想讓孩子吃苦受累,現在只是延續;
三是女性在職場仍然改變不了弱勢處境,全職兒女中少見“全職兒子”,職場性別生態可見一斑;四是“這一屆”年輕人敢于選擇和樂于接受這樣的生活模式,折射出他們接受的教育(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滋養了他們有別于祖祖輩輩的獨特個性和價值取向。
全職兒女的發生與我國年輕勞動力愈加缺乏和需求相悖,盡管其中原因不應全部由全職兒女承擔。但所有的父母都不能陪兒女走到底,全職兒女終將要由自己面對自己的后半生。不管怎么說,我們不僅要直面近憂,更要綢繆遠慮。
全職兒女中,兒女真心付出、滿足父母客觀需求也是有的。
一河北小伙辭掉在北京已經很有業內口碑的健身教練之職,回家專職做肥胖加重、患有嚴重高血壓高血脂的媽媽的健身教練,全方位調理幫助媽媽身心康復。5個月后,媽媽的心肺功能變得強大,輕松跑出5公里,騎行50公里不在話下。7個月后,媽媽健康起來。這篇報道沒有提到“雙向奔赴”,但勝過所謂的“雙向奔赴”。不冠美名,其實有道理,因為媽媽開始堅決反對兒子回家侍候自己,但最終沒有拗過兒子的孝心。與此類似,臨時兼顧年邁父母養老,以祖父母、父母為主雇從事家政,選擇居家工作照顧父母,這類全職或兼職,在當下老齡社會,倒是需要得到認可和尊重。
“雙方奔赴”本身很美好,親人之間尤其可貴。
我有困難時,你扶我一手;你在低落時,我幫你一把。相向而行,雙向奔赴,有時不計回報,有時涌泉相報,彼此才能走到最后。
然而,把對方的寬容和接納當理所當然的待遇,把自己的茍且和無奈當問心無愧的常態,把父母的懷抱當不想出航的港灣,把家庭的空間當未來人生的天地,“全職兒女”終將脫離主流生活,成為社會包袱。多少能人都在日益強大的人工智能面前找出路,我們這么普通,不趕快醒來,不立即行動,就難有美好的未來。
【來源:九派新聞】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