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又來了,他們為什么要“勸人學醫”?
學醫相對穩定,上升通道比較公平,靠實力說話,是老百姓家孩子的很好選擇。但相比過去,現在學醫更卷了。如果你不是頂尖院校的優秀畢業生,可能就要做好畢業后會去三、四線城市,或者一、二線城市低級別醫院發展的心理準備。
(相關資料圖)
撰文 |燕小六 凌駿 汪航
眼下,一年一度的高考季又來臨。上大學,是人生的重要節點,在中國,更被社會學家認為是寒門子弟實現階層躍遷的重要手段。因此,報考什么樣的大學與專業,一直是高考季里最熱門的討論。在社交媒體上,“到底要不要學醫,臨床醫學哪些科室最熱門,哪些專業要被未來科技淘汰”等問題,也成為醫療界人士這兩天熱議的話題。就大家關心的這些問題,“醫學界”與4位醫生聊了聊。他們分別是:
馮睿,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血管外科主任、介入中心主任,中國醫師協會主動脈夾層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張強,張強醫生集團創始人
王興,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胸外科主治醫師,暢銷書作家。著有《醫生,你在想什么》《病人家屬請來一下》等
喬人立,美國南加州大學(USC)醫學院醫療中心呼吸與危重癥學科臨床醫學教授
鄭州某學校高考考場(拍攝:張全洋)
醫學界:新冠疫情暴發至今,根據高考志愿填報服務平臺“掌上高考”顯示,專業人氣排序中,臨床醫學的人氣值高居榜首。您覺得報考熱能持續下去嗎?為什么?
馮睿:我覺得多年來學醫其實一直挺“熱”的,雖然社會上有“勸人學醫,天打雷劈”的說法,業內也常常自嘲,但實際上學醫相對穩定,上升通道比較公平,靠實力說話,是老百姓家孩子的很好選擇,尤其在經濟不好的時期,學醫會更加熱門。我有一些親戚朋友的孩子,他們的高考分數不夠臨床醫學,但他們愿意“降級”去報考麻醉、影像、檢驗等,后面再深造讀研讀博,轉臨床醫學。
但相比過去,現在學醫更卷了。大城市、高級別醫院的醫療人才比較飽和。如果你不是頂尖院校的優秀畢業生,可能提前要有心理預期,做好畢業可能會去三、四線城市,或者一、二線城市低級別醫院發展的準備。我們的基層醫療還是相對薄弱,非常缺乏人才。
張強:這股熱度是在預料之中的。整個社會發生了一些微妙改變,人們開始尋求穩定。疫情后,相較于其他行業,醫療行業有更多發展,就業情況也比較穩定。
另一方面,經過前幾年的防疫、抗疫,大家更加關注身體健康,對醫療、醫學更加重視,對醫學職業的認可度也在增加,希望家里有孩子能去學醫。我覺得學醫熱可能會再持續一段時間。
王興:我覺得任何時期都是報考醫學的好時機,而在當下世界經濟收緊的大環境下,尋求“穩定”是多數家長在看似“閱盡千帆”之后篤定的結論。無論是IT、金融、生命科學似乎都經歷過高光時刻后不再成為狀元的最優選。
我記得當年也是覺得自己考不上生物,才轉向醫學。更重要的是,醫學絕大多數的歸宿是醫務工作者,無論是一線的臨床醫護,還是醫療行政管理,似乎都是一手“硬技術”,一手“鐵飯碗”,是一種可進可退、可攻可守的萬金油最優選。醫學雖然學制長,學習的內容較復雜,但考試的通過率很高,并且有機會用8年的時間獲得一個博士學位,從這個角度來說,也依然不是個壞選擇。
喬人立:討論這一問題前,首先要想到中美情況不太一樣,相互參考的意義可能有限。
新冠疫情肯定會影響學生們的投考意向??赡茏畲蟮挠绊憗碜葬t學生如何選擇未來的專業。例如,(在美國)急診科本是一貫的熱門,按小時工作、收費(收入)高??墒?,2023年是有史以來首次出現美國急診科招不滿住院醫師、參加規范化培訓,全美空額超過100。相反,呼吸與危重癥專科是疫情中的中間力量,今年超過心血管內科與胃腸科,成為最熱門的報考專業。
專科選擇針對的都是醫學生,是已經身在醫門的人。在美國,報考醫學院受臨時性事件(如疫情)的影響很小。因為醫學院錄取門檻非常高,報考本身就是一個經過深思熟慮及評估后的決定。
選擇專業有兩個主導因素,社會地位(受尊敬程度)與收入水平。受尊敬但收入不高的典型職業,是中小學教師。律師收入好,但在訴訟泛濫的美國社會中,律師的名聲總是先和錢聯系在一起。既受尊敬收入也不錯的最佳職業就是醫生了。
醫學界:如果一名高考生對醫學有興趣,你會告訴他哪些更現實的東西?有家長和醫學生是為了“工作穩定”而學醫,你會勸這部分人放棄嗎?
馮睿:追求穩定不是“貶義”,我覺得沒有什么可勸退的。在現在的大環境下,“穩定”是非常正常的追求,現在有那么多畢業就面臨失業的大學生,相比之下,醫學專業已經比較好了。
還有就是“社會偏見”,有對醫生不滿的聲音,經常也有投訴,要做好面對這類情況的思想準備。這不奇怪,確實有少數不稱職、水平差的醫生。但是,對醫生的不理解總體來說是少數現象,醫生的社會地位還算比較高的,多數科學文化素養高的人還是尊重醫生的。
但學醫確實很辛苦,終身學習、無數場考試、規范化培訓、科研和論文的要求、職稱晉升的壓力,等等。同時,一個年輕醫生要熬到收入較高,需經歷很多年。前期醫學畢業生的收入比不上很多專業,但工作卻辛苦得多,工作時間也長,沒有太多工夫休閑和照顧家庭。愿不愿意、有沒有條件接受這樣一段艱難的低收入發展期,需要考生自己及其家庭考慮清楚。
張強:任何職業選擇都離不開社會環境、家庭背景。如果因為家里沒有經濟支持,而限制一個孩子無法學醫,我覺得這是比較可惜的一件事情,也是一個無奈的現實。
在我們那個時代,大部分同學學醫的念頭是興起于家里有人生病或自己生病的經歷?,F在可能更多因素是考慮就業。
但不管出于哪一種原因,只要有動機去報考醫學,都是可以理解的。當然了,興趣和特質不一樣。不同于其他行業,醫學專業很考驗個人的某些特質或因素。如果未來要成為一名優秀醫生,或者希望在這個領域內不斷精進,擁有某些特質是非常重要的。
王興:醫學這個專業,既可以獲得家長們認為的“工作穩定”,也一樣有很多挑戰性的工作形式,不需要因為家長的“穩定論”就起逆反心理。小聲說,反而可以用這個理由勸家人讓自己學醫。
醫學界:具備哪些特質,適合學醫?
馮睿:學醫和有些專業不一樣,你既要有很好的科學素養,還要有人文方面的知識,要善于與人溝通,同時還得有很好的動手能力和決斷能力,而且,要勤奮,能吃苦。我覺得要對自己的性格、能力有個預估,綜合能力很強的人才能學好醫,單單智商高是不夠的。
張強:成為醫生后要跟人打交道,包括患者、護士、醫生同行們。這和其他科研、技術人員不一樣。基于此,醫生需要具備同理心、善于與人溝通、愿意幫助別人。我覺得這些特質對學醫特別重要。如果一個醫生覺得“我能看好病就可以了,不用跟患者解釋太多”,那他需要在醫學人文方面多補課。一個醫生缺乏同理心,缺乏跟患者交流的欲望,不可能學好醫。即使上了臨床,也是“醫學的瘸子”,走不遠、走不穩。
醫學涉及很多知識和技能。較容易掌握的是硬技能,死記硬背都能記住。這些不難學。真正難的是要鍛煉其科學邏輯思維。面對千變萬化的疾病時,能考慮到社會文化、患者心理等。
王興:我向來不覺得有哪些人天生適合或不適合學醫,學醫是一條寬闊的大路,醫學不但有臨床,也有醫藥、器械、人工智能、醫政管理、醫療法律等非常多的范疇。
如果你是個“社牛”,那么你可以成為一名醫療領域的多面手;如果你有社恐,你也可以在醫學研究和麻醉、影像上嘗試突破;如果你覺得給人看病這件事太酷了,幫人解決問題的感覺太爽了,那都可以成為你學醫的理由。
喬人立:最重要的是,必須有能力應付繁重的課業,并且有能力保持好成績。這一能力需要終生保持。在美國,即使到了主治醫生級別,還有每十年一次專業資質重新認證。認證考試與新畢業生同樣要在80%的通過率上競爭。而且,臨床病例的特征是變化多,難以預期或一概而論。因此,醫生每天的工作都是在不斷學習。
第二,能夠保持強健的體魄。醫生工作繁忙,工時經常難以預期。與其說醫師們能吃苦、任勞任怨,更重要的前提是工作量沒有達到體能的極限。
第三,因為每個醫生都是獨立的,職業競爭性不言而喻。專業不過關,難以保持自己的資質,也會失去患者。所謂醫德、關愛,都是在專業水平達到要求的前提下才有意義。醫生要保持高度的自尊與自律。高度自尊者自然會尊重他人。自尊心會在高難度、高強度的專業培養過程中自然形成。
醫學界:曾有新聞稱,中國內地36名高考狀元無人學醫,而香港等地區的考生一直都熱衷學醫,為什么差異如此之大?
馮睿:和教育體系、待遇等的差異都有關。我們這邊高考狀元學醫少,我覺得這類人可能智商會更高,更有能力去從事人工智能、金融、計算機,包括各類科研領域,能更得心應手,待遇發展空間也很大。但醫學并不要求“頂級智商”,尤其是臨床醫學,更注重綜合能力,還要能耐得住寂寞,所以高考狀元選擇其他熱門專業,我覺得也很正常。
張強:高考狀元報不報醫學院,跟醫學專業是否受歡迎,沒有必然聯系。高考狀元說明他在高考這件事上做得很成功。是否報考醫學院,可能跟他的家庭經濟實力、個人特質等有關。
但我們也要看到,在很多地方,往往是成績好的學生會進入醫學領域。這可能是因為在當地,醫生的社會地位較高,醫療行業發展更好等。所以高考狀元是否學醫,還反映出學子們對醫學行業發展的信心,也反映出醫療行業在公眾認知中的聲譽度、信任度等。
王興:在我當年進入醫學院的時候,我們班是有很多高考狀元的。我們如果拋開高考狀元這些極少數個體來看,醫學的整體分數,特別是一些頂級院校,甚至高于北大清華等多個系的錄取分數。
醫學未必是36名狀元的選擇,但也許是3600名前1%的考生的優選。我們在看待新聞的時候盡可能保持理性分析,在這條新聞下我們會把問題轉化成:香港及歐美地區醫生待遇好,我國醫生待遇相對一般,并且工作壓力大,性價比低。
但我依舊持樸素的觀點,事物是動態發展的,而且醫學的路是非常寬的,我的大多數醫學同學目前都在各個行業做得出類拔萃,而且即使是在金融領域,有些醫學專業的學生依舊比金融專業的要吃香。
醫學界:隨著AI、機器人等不斷發展,您覺得醫學的熱門或冷門專業有變化嗎?醫院里哪些科室最有可能被AI取代?
馮睿:我不認為AI能取代醫生,不管是內科還是外科。最多能取代的就是一些檢驗、檢查等醫技崗位,比如影像的識別讀取等。要真正準確診斷疾病,精準處置和手術,還是得靠人,得靠幾十年磨練出來的經驗和技術,當然,AI可以發揮輔助和提示作用。AI現在連汽車自動駕駛都遠遠沒搞定,談什么取代醫生治病。
張強:過去在我讀書的時候,臨床工程系是一個冷門專業。幾十年來科技快速發展,它變成熱門專業了。隨著現在的機器人和人工智能(AI)不斷進步,在臨床工作中發揮作用越來越大,熱門專業可能會再變化。
人工智能(AI)已經進入全新的層次跟高度。它能夠運用人類自然語言,算力強大,可以和人交互。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機器人所擁有的知識廣度,已經是人類難以比擬的。我們積累幾十年的知識和經驗,在機器面前顯得渺小。那么,各行各業都會面臨洗牌和挑戰,對從業者的技能要求也發生巨大改變。按照我們傳統的醫療模式、認知,我們在機器面前確實會日益弱勢。
單純的技能和知識很可能被AI取代。將來,我們要學習如何在更高層面駕馭AI。我現在就在用AI做很多日常管理、科研及臨床輔助。我感覺到,提問方式和角度不一樣,AI給出的答案價值就不同。
王興:醫學的專業如大海一般起起伏伏,曾經冷門的整形、皮膚科都也成為了當今的熱門科室,曾經高難度的心外科、胰腺外科在當今就顯得工作性價比偏低。
而我認為醫學的路像一顆參天大樹,你會不斷地面對新的分叉,從而做出一個又一個的選擇。要不要做醫生,要做內科還是外科,要做胸外、普外還是骨科,要做胸外里面的哪個專業,肺移植還是肺癌??傊銜粩喔鶕斍暗呐d趣做出你想要的選擇,也依舊可以在規范化培訓之后選擇一個相近的科室重新開始。
興趣是第一位的,我記得我當時只是因為受不了普外科急診的便便的味道,又覺得骨科泌尿比較枯燥,覺得肺這個器官就血管氣管這些結構比較簡單,所以就選擇了胸外。很多選擇其實都沒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選擇了一種怎樣的生活。
喬人立:不用等AI。電子病歷的通行已經強有力地影響著行醫方式,創造了很多新專業。所謂醫學信息學就是例證之一,專門有人從電子病歷中抽取數據,進行干預。
理論上,電子病歷是為了簡化手續、增加效率。但至少目前,它讓臨床醫生必須花倍數級別的時間整理病歷。其中,以無用功為主。
AI的作用會是什么、有多大,或能借助一些參照物來了解。比如,AI處理文件與數據應該是最強項,計算機也早已用于辦公處理乃至決斷。與此同時,美國政府的規模卻在進一步擴大而不是縮小。美國總統會不會用個AI機器人?軍事將領、大企業CEO會不會被AI取代?
醫學生物學是目前未知數最多的學科,生命與疾病更是世界上最復雜多變的想象。AI取代醫生,肯定發生在它能取代美國總統以后。
醫學界:您的子女是否從醫或計劃從醫?
馮睿:我的孩子對學醫完全沒興趣,家里有我一個要么不著家、要么在家還惦記工作的人足夠了。周圍同行們的孩子有學醫的,不過,感覺“子承父業”的比例很低。
要不要學醫因人而異,首先要看孩子對當醫生有沒有興趣,其特長和學醫是否匹配。學醫要學“精”,做成“名醫”,還是很累很難的,要投入大量業余時間,甚至難以顧及家庭生活和發展個人愛好,早期收入也很有限。這些問題要想清楚,可能這也是很多家庭條件優越或考分超高的孩子們不選擇醫學的原因吧。
張強:我熱愛醫學,內心不免希望孩子也能學醫。我們在各種場合會“引導”孩子。但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學醫不是人生唯一的選擇,它必須是出于對醫學的熱愛。不管如何,我們都會非常堅定地支持他。
王興:他選什么我都支持,醫學怎么學都不算虧。有興趣的話看看我寫的新書《醫生,你在想什么》,據說看了的都學醫去了。
喬人立:這是一個非?!爸袊钡膯栴},直接涉及個人信息。我估計,這是為了評估醫生是不是喜歡自己的專業。
我非常希望兒子學醫。他已經從哈佛大學的化學系與英語系雙重畢業,可以直接跳過我當年為了獲得美國行醫資質所經歷過的巨大艱辛。可惜,孩子不服從父母的驅使,尤其是在關乎自己的未來時。
責編:錢? ?煒
編輯:趙? ?靜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