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5月1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發布《短視頻與青少年發展研究報告》(下稱《報告》)。《報告》指出,短視頻的社交傳播特性,契合了當下青少年的媒介使用習慣和社會參與需求。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在科學知識、文化藝術、運動健康等諸多領域,成為當下青少年獲取新知、表達自我與個人發展的工具。“青少年模式”是構建清朗青少年網絡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短視頻平臺應進一步優化該模式,為青少年網絡保護提供技術支撐。
善用媒介,助力青少年多維發展
青少年用網不可避免,《報告》認為需要鼓勵青少年使用對成長有正向作用的媒介產品,促進青少年在網絡時代健康成長。
公開信息顯示,2022年,有45位院士、4位諾獎得主與近400位認證的教授,在抖音分享科學理論和研究成果,名師在短視頻平臺“組團營業”成常態。抖音還開設“唐詩三百首”、“抖音藝術季”等欄目,邀請了學術機構、學者教授、藝術家、運動員等多領域的專業創作者,為青少年講授文明精粹。
面對不斷豐富的正向內容,如何能讓青少年適用、善用、巧用、活用?《報告》建議,各方要多措并舉、多元共治,如培育青少年在網絡平臺的自律意識和媒介素養;增強家庭引導,平衡好監督與溝通并舉的作用;加強學校教育,做好規范化宣傳引導;增加社會協調、健全社會層面協同監管機制,在多方合力下助力青少年的成長和發展。
內容升級,完善“青少年模式”
《報告》分析,短視頻平臺“青少年模式”在使用時長、使用時段、使用功能進行了嚴格限制,對預防青少年短視頻沉迷發揮了重要作用,保障了未成年人健康的觸網環境。以抖音“青少年模式”為例,在推出“發現”頻道、適齡推薦、“親子平臺”后,還上線語音搜索、“自然”科普、“識萬物”等功能,為青少年探索世界提供便利。下一步,不僅要聚焦有助于未成年人成長的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內容,也要建設和完善“青少年模式”,才能保障“適小化”改造有基本的條件和穩固的根基。
圖為《短視頻與青少年發展研究報告》
對于短視頻沉迷問題,在《報告》發布會上,與會專家認為,青少年網絡沉迷問題存在已久,成因復雜,是青少年的心理壓力、承受能力、社交同伴關系、家庭氛圍、學校社會教育、互聯網內容等多重因素影響的結果。各界需要協同參與“防沉迷”工程,鼓勵青少年使用對成長有正向作用的媒介產品,讓青少年走向“現實充實”。
文字:李雨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