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半月談》2023年第9期內容
教育部等五部門近期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下稱《方案》),積極回應黨的二十大“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的要求,努力推動高等教育從規模增長向質量提升轉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近10年每年全國專業調整幅度將近5%,改革力度已屬前所未有。而《方案》要求,接下來三年專業布點優化調整幅度將達20%左右。可以預見,一場數量更多、力度更大、頻度更高的高校專業結構調整將拉開序幕。
(相關資料圖)
既要統籌規劃,也要上下聯動
優化學科專業需要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從宏觀調控上加強統籌規劃。《方案》提出完善學科專業管理制度、加強學科專業標準建設和應用等8項調控舉措,要求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
推進學科專業調整優化改革不宜遲。4月19日,教育部公布新一批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各高校新增本科備案專業1641個、審批專業176個,新增專業中包括生物統計學、未來機器人、孤獨癥兒童教育等。同時,教育部也對部分高校申請撤銷的925個專業點予以備案,有超過20所高校申請撤銷公共事業管理、市場營銷等專業。
《方案》提出,強化省級學科專業建設統籌和管理。高等教育司對此作出進一步說明,要求優化落實國家調控、省級統籌、高校自律的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可見,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將作為國家調控和高校執行之間聯動的關鍵樞紐,并對地方高校學科專業進行評估檢查,同時統籌區域內資源配置和社會需求。
服務戰略需求,做好分類辦學
《方案》提出,在推進一流學科建設時力求打破常規,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具體做法上,《方案》要求深入實施“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一流學科培優行動和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圍繞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等“四新”建設布局,《方案》強調要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并單獨列出智能醫學、種子科學與工程等多個重點領域緊缺專業。
當前,世界科技、產業版圖正不斷變化,高校要做優特色學科專業,在不同賽道上提高辦學水平。《方案》明確,要以突出優勢特色為工作原則,實現分類發展、特色發展。從評價體系上看,《方案》提出推進基礎學科專業更強調科教融合,應用型學科專業更強調產教融合的分類評價辦法。
學生在北京交通大學交通工程實驗室上課 任超 攝
著眼近年多項改革試點,《方案》肯定了未來技術學院、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卓越工程師學院等培養形式。目前這三種形式試點院校多是國內頂尖綜合性大學,卓越工程師學院還有中國航天科工、中國兵器工業、中國石油等央企參與研究生聯合培養。依照《方案》設計,未來此類形式的試點院校和企業還將進一步擴容。
突出產學協同,接受市場檢驗
改革效果如何,一方面要看是否滿足技術創新等戰略需求,另一方面要看是否能解決經濟社會面臨的現實問題。當前就業市場上,大體量的求職需求和用人需求并存。學科專業改革需加強產學協同和校企聯動,從人才培養上緩和供需錯位的結構性矛盾。
對此,《方案》提出建設300個左右現代產業學院,從目前已公布的試點名單來看,這一培養形式由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等多主體共建,如深圳大學騰訊云人工智能學院、中南大學軌道交通現代產業學院、常州大學阿里云大數據學院等。此外,《方案》針對重點領域,提出建設示范性集成電路學院、智慧農業學院、涉外法治學院等多個專業特色學院。
推進學科專業優化調整,必須著眼招生、培養、就業等環節一體化設計,加強教育系統與行業部門在人才需求預測、預警、培養、評價等方面聯動,實現教育鏈與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相互匹配、相互促進。
原標題:《優化調整20%專業,誰進誰出?高校專業布局優化新看點》
半月談記者:孫文豪
責編:張子晴 / 校對:郭艷慧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