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吳雨佳
復雜烹制的餐館菜肴,只需要經過簡單加熱翻炒就能端上家庭餐桌。預制菜在春節期間持續走火,引發業內廣泛關注。
有人表示這是一個新風口,資本正不斷涌入和看好;也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假需求,不少消費者仍處于觀望階段。
對于企業來說,如何提升口味?豐富種類?保證安全?都是他們面臨競爭亟需解決的問題。
2月21日,封面新聞專訪了浙江省中小餐飲行業協會會長、味捷集團創始人陳建榮和乃心控股董事長黃天勇,探討預制菜的現狀與未來。
作為一種介于食品和餐飲的中間業態,預制菜市場正逐漸火熱。
據艾媒咨詢發布的《中國預制菜行業分析報告》顯示,2021年國內預制菜市場規模為3459億元,之后的年復合增長率可達20%,預計到了2023年其市場規模能超5000億元。
市場的火熱也激發了眾多餐飲企業的加入。根據《2021預制菜行業現狀與發展前景》報告顯示。2015年首次突破4000家,2018年首次突破8000家,尤其在2020年,新注冊1.25萬家,同比增長9%。進入2021年以來,行業徹底爆發,不少業內的創新企業都獲得了融資。
為什么要發展預制菜?市場普遍認為,這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尤其是,疫情的影響,加速了預制菜行業發展,在懶人經濟的刺激之下,預制菜的需求大增。“因為消費習慣發生了變化。”乃心控股董事長黃天勇提到,預制菜可以通過最便捷的方式,讓消費者可以嘗試多元化、混合性的食材口味,因此備受年輕一代消費者喜愛。
“也是歷史的選擇。”浙江省中小餐飲行業協會會長、味捷集團創始人陳建榮表示, 預制菜并不是一個新鮮事物,許多企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年輕消費者的成長也給這個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從市場背景、資本流入,乃至相關賽道企業的經營數據來看,預制菜市場的未來發展,確實具有很大的潛力,但卻也并非必定一帆風順。
首先是市場的消費力。不少消費者紛紛表示,對這一事物持觀望態度。“相比較于美式快餐,中餐對烹飪方法的要求較高,口味復雜。”他們表示,如果一味復制比薩、漢堡這樣的標準化制作模式,在口味上也很容易“踩雷”。
其次,企業也面臨成本壓力。冷鏈運輸、推廣投入……預制菜企業走向終端所需要巨大的投入。
另外,還有食品安全問題。食品安全無小事,預制菜行業要快速發展,就絕對不能野蠻發展。
面臨競爭,企業又該如何應對呢?黃天勇表示,企業面對競爭,要做好三件事:第一投入研發力度,其次是做好口味和安全測試,另外也要搭建好品牌。“目前全國的預制菜還沒有品牌的崛起,所以說這也是機會。”
也有一些業內人士表示,找準商業模式十分重要。陳建榮表示,目前預制菜正處于創新發展的階段,因此誰在產品、研發、拿到和綜合資本能力占的先機,誰就能在市場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關鍵詞: 業內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