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2日,A股主要指數收盤全線上漲,上證指數漲1.53%重回3000點上方,深證成指漲2.46%,創業板指大漲3.60%。 ]
10月12日,A股走出V形反轉,主要指數收盤全線上漲,上證指數漲1.53%重回3000點上方,深證成指漲2.46%,創業板指大漲3.60%,兩市全天成交7110億元,北向資金全天凈賣出58.76億元。
目前,全球央行的緊縮進程仍在持續,海外衰退風險攀升,國際資金趨于審慎。今年以來,北向資金累計凈流入約400億元,較去年的4000億元相差甚遠。進入四季度,究竟國際資金將如何配置?
(相關資料圖)
審慎但開始逐步超配亞洲
“隨著經濟增長放緩和實質收益率飆升,我們將增持現金、保守布局。”富達國際宏觀及策略資產配置全球主管Salman Ahmed對記者表示。
機構對股票敞口的配置仍持審慎態度。“隨著寒冬將至,能源危機將影響歐洲許多地區的能源安全。發達市場利率持續上升,導致歐洲步入衰退,美國也難以幸免。美元繼續走強,影響其他地區出現資本外流的情況,而英國推出沒有資金支持的減稅方案,造成英國國債市場應聲重挫,英國央行不得不出手救市。”
目前,市場期待美聯儲在短期內從緊縮政策轉向的希望已經破滅,美聯儲似乎一心要抑制通脹。
近期美元指數一度逼近115大關,突破20年新高。年初美國的利率還是0,如今已經飆升至3.5%附近,明年預計將觸及4.6%~4.8%區間,資金大幅回流美國。歐元區和英國以及歐元和英鎊在風雨中飄搖,日元對美元貶值超30%,這也逼得原本淡定的日本央行出手干預,新興市場亦面臨激進加息帶來的溢出效應。
盡管如此,近期摩根士丹利已經將新興市場和亞洲(除日本外)調整為“超配”。原因在于,MSCI新興市場指數在近期的交投低于先前的熊市目標。自2021年2月的峰值以來,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跌幅接近40%,這比亞洲金融危機前十個熊市的平均值還要高。
除了估值因素,關鍵在于,在美國激進加息之際,目前亞洲的情況仍相對健康,與亞洲1997/1998年或2013年相比,這一輪周期非常不同。
“在美國貨幣緊縮周期之前,亞洲沒有過度增加杠桿。雖然今年迄今為止宏觀穩定指標有所惡化,但可以將其歸因于今年早些時候大宗商品價格的大幅上漲,但機構預計這些影響將很快逆轉。”摩根士丹利稱。
無獨有偶,富達國際多元資產基金經理王陶沙對記者表示:“亞洲在今年第四季度將走向一條不同的發展道路。該區域的主要經濟體可提供分散布局的機會,主要是由于它們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歐洲所面臨挑戰的影響,通脹壓力較小。這意味著亞洲有更大空間來推動增長導向型政策。”
相對離岸市場更看好A股
就中國而言,摩根士丹利表示:“雖然這次可能中國股市不會引領新興市場反彈,但我們也越來越看好中國。”
主要的利多因素就是中國的貨幣政策周期與海外背道而馳。“面對經濟逆風,中國也因此增加了財政和貨幣政策的支持力度。進入第四季度后,這些政策支持有望助力改善中國經濟前景。隨著企業受益于疫后復蘇與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我們預計中國企業的盈利也將有所改善。”富達方面表示。
多數國際機構普遍認為,鑒于A股流動性更好,因此相對于離岸中國股市更青睞A股,且A股更能夠受益于政策寬松的支持。
“外資凈流出的確會影響國內投資者的預期,一些在岸投資者會選擇在短期規避外資凈流出量較大的A股公司。因此,與出口相關性較高的行業(電子、家電、紡織)以及外資持股比例較高的行業(家電、食品飲料等)可能會受到一定的負面影響。”
仍看好中國新能源(600617)板塊
在不確定性充斥的環境下,國際資金最為關注的就是確定性更強的主線,而中國新能源板塊始終是關注的焦點。經歷回調,估值也已經更具有吸引力。
近日,新能源賽道迎明顯復蘇跡象。中汽協的數據顯示,新能源汽車9月產銷再創歷史新高,當月產銷分別為75.5萬輛和70.8萬輛,同比增長1.1倍和93.9%,市場占有率達到27.1%。疊加近期多家新能源頭部企業三季報業績預告發布,凈利潤大增,新能源賽道12日迎來全線復蘇。
王陶沙表示:“可再生能源是一個有趣的例子,在我們看來,它結合了長期可持續增長主題,以及持續的通脹和能源危機帶來的短期需求。”她稱,目前部分公司的估值已經來到了更低的位置。
10月12日,在A股大反彈背景下,風電板塊成為賽道股中領跑的板塊。在歐洲能源危機、印度需求飆升的背景下,中國企業似乎迎來了機遇期。
西門子全球公共事務主管勒扎米茲(Jon Lezamiz Cortázar)表示,渦輪機制造商通用電氣和西門子歌美颯最近幾周均宣布裁員,歐洲制造商“全都陷入財務困境”。“在本已緊張的風電行業供應鏈中,一切都變得更加昂貴。如果情況沒有改善,可能會出現歐洲綠色協議采用非歐洲技術的情況。”
全球風能理事會表示,它可能會將今年全球新增發電能力的預測從101GW左右下調至94GW~95GW。這意味著自去年以來幾乎沒有增長,而2021年是海上風電安裝的高峰年。在烏克蘭局勢升級的背景下,歐洲領導人正爭相增加本國生產的可再生能源供應。歐盟希望將可再生能源占總發電量的比例從32%提高到2030年的45%。“在供應鏈本應加強的時候,企業卻在裁員。”全球風能理事會首席執行官巴克韋爾(Ben Backwell)表示。
國際機構普遍表示出對中國海上風電發展前景的看好。瑞士百達主題股票投資基金經理杜一此前在接受采訪時就對記者提及:“陸上風電相對成熟,而海上風電未來發展潛力非常大,例如上海等東部地區未來都有可能建設很多電廠,也不存在消納問題。歐洲現在所謂的能源獨立開發供應鏈也是以海上風電為非常大的推動力,北海的風力發電資源非常豐富,而很多風機的零部件也來自于中國。”
中國的成本優勢在海外能源危機下更為凸顯。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出口歐盟的塔筒價格約為當地企業出廠價格的77.5%,也明顯低于越南、韓國等亞洲國家出口歐盟的塔筒報價。
塔筒的主要成本構成為原材料,其次為人工,中厚板是主要的原材料。當前歐盟中厚扳價格在5350元/噸左右,約是中國中厚扳價格的1.3倍。海運費方面,與3月下旬相比,海運費下滑約87%,有利于塔筒出口,機構預計四季度塔筒出口將加速。
國盛證券電新行業首席分析師王磊對記者表示,在經歷上半年裝機不及預期后,三季度風電板塊景氣度已迎來反轉,制造業端明顯放量,預計四季度風電板塊有望持續三季度出貨的高景氣,且單位盈利有望修復。全年預期國內風電裝機50GW以上,前8個月裝機容量僅為16GW。因而在年底前,風電產品或將迎來集中交付。“當下整體風電板塊調整較多, 很多標的對應明年估值在10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