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有糧,心里不慌”,14億中國人民吃飯的事,很穩。
疫情席卷全球,糧食正在成為全球最關心的議題之一。
據新華社報道,今日(3月31日)聯合國發布報告稱,除非我們快速采取行動,保證全球糧食供應鏈通暢,緩解疫情蔓延對整個糧食體系的影響,否則我們面臨糧食危機迫近的風險。
這份報告絕非空穴拉風、危言聳聽。聯合國分析稱,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導致勞動力短缺、供應鏈中斷,可能影響一些國家和地區糧食安全。
同時,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計,糟糕情況或將在2020年4月、5月出現。
A股的炒作資金,早已聞風而動。今日,A股上市公司—金健米業(600127)再度漲停,短短7個交易日爆拉5個漲停板,暴漲近70%,北大荒(600598)近期的表現亦非常強勁,2月以來,其股價累計漲幅已逼近100%,顯著跑贏大盤。
據Wind數據顯示,參與金健米業炒作的資金,主要以游資營業部為主。有市場人士認為,金健米業市值較小,主業以糧油食品加工為主,且證券簡稱非常貼合糧食危機概念,是被游資盯上的主要原因。
與此同時,同屬于糧食概念板塊的農發種業(600313)、京糧控股(000505)、新農開發(600359)亦強勢封板。
而相比股價的暴漲,所有人更關心的或許是,聯合國突然拉響全球糧食危機的警報,中國的糧食供應夠不夠吃呢?
3月29日,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王遼衛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表示,我國實現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糧食供求總體寬松,完全能滿足人民群眾日常消費需求。
6國禁止糧食出口,全球拉響警報
面對全球疫情的擴散,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警惕糧食危機,并率先“囤糧”,限制出口:
3月24日,世界第三大稻米出口國:越南宣布,自3月24日起,禁止大米出口;
全球最大的小麥出口國之一哈薩克斯坦禁止出口小麥、土豆等11種農產品;
塞爾維亞宣布,暫停出口葵花籽油等農產品;
3月28日,埃及決定,未來3個月內停止各種豆類產品的出口;
全球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國—俄羅斯農業部提議,對糧食出口建立臨時配額,4月1日-6月30日,小麥、黑麥、大麥和玉米等出口量不得超過700噸;
3月30日,柬埔寨總理洪森表示,柬埔寨將從4月5日起,除了香米,將禁止白米和稻米出口。
另外,因為受疫情影響,巴西、阿根廷的大豆出口也在放緩,印度這個世界最大的稻米出口國,幾乎停滯。
受此影響,部分糧食的價格正在飆升。芝加哥大豆近2周漲逾7%、小麥期貨價格更是大漲超18%,黃大豆1號主力合約于3月30日飆漲4.46%,2020年漲幅已達25.9%,創2013年以來的新高。面對越來越多的國家“囤糧”限制出口,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總干事屈冬玉警告:多國突然限制糧食出口,可能導致嚴重市場混亂應極力避免供應斷檔。
實際上,糧食嚴重依賴進口的國家,已經開始告急。伊拉克表示,在未來幾周,需要進口25萬噸大米、100萬噸小麥,來保證國家糧食儲備,向國民提供食物。
另外,作為主要的稻米或小麥進口國,印尼、菲律賓已經面臨糧荒,儲存的糧食最多只能維持6個月。
由此可見,部分國家的糧食危機已拉響警報,這也是聯合國于今日緊急發布報告預警的原因。
2019年,中國農產品進口超10000億
全球主要產糧國家,陸續限制出口,那么中國每年的糧食進口情況如何呢?
據國家農業農村部披露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金額為2300.7億美元,同比增長5.7%。其中,出口金額791億美元,同比減少1.7%;進口金額1509.7億美元
(約合人民幣10771億元),同比增長10%,全年貿易逆差718.7億美元,同比增長26.5%。
粗略一看,似乎中國農產品對進口的依賴程度較大。但真實情況或許并非如此,首先看所有中國人最關心的大米。
2019年,中國進口大米數量為254.6萬噸,系全球進口大米最大的國家,但與此同時,中國大米出口數量達到274.8萬噸,同比大增31.4%,連續四年增長,并實現凈出口。
再看中國的另一大口糧:小麥。據國家農業農村部披露的數據顯示,2019年進口小麥數量為254萬噸,同比增12.5%。但出口數量亦達到31.3萬噸,增9.7%。
而2019年中國小麥的產量高達2672億斤,進口數量的占比僅有1.9%,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由此可見,中國最主要的口糧(大米、小麥)完全可以自給自足,而每年的進口主要是改善性的消費。
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大豆一直對進口依賴程度較大,超過80%的大豆都依賴進口。據國家農業農村部披露的數據顯示,2019年進口大豆數量達8851萬噸,占全球大豆貿易量的60%,而出口數量僅11萬噸。
2019年中國進口農產品總額1500多億美金,其中,單項占比最高的是大豆,花了353.4億美元,占比23%。
再看中國大豆的產量,2019年全中國產出的大豆數量為1810萬噸,僅有進口數量的20%,且這一數字已經創下歷史最高記錄。
意味著,中國大豆產量提升的空間相對有限。據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生產1810萬噸大豆,用地面積達到1.40億畝,意味著進口的8851萬噸也自產,則需要土地6.85億畝,這也將威脅到其他糧食的產量。
而中國大豆主要從巴西、美國、阿根廷進口,占總進口量的95%左右。其中,2018年從巴西進口大豆6610萬噸,占比高達75.1%,而受疫情影響,巴西、阿根廷的大豆出口正在放緩。
這也是國內大豆期貨價格飆升至2013年6月以來新高的主要原因。
中國有糧,中國不慌
現階段,面臨危機的主要是糧食高度進口的國家,而中國出現糧食危機的概率幾乎沒有。
首先,看中國一年消費糧食的總量。據《中國統計年鑒》,2018年中國人均糧食消費量是127.2公斤。按14億人口算,一年全中國人吃掉糧食1.78億噸。
其中,主要以大米、小麥、玉米為主,合計達1.62億噸,占比超91%。
再看中國糧食的年產量,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糧食產量為6.64億噸,創下歷史新高。
中國6.64億的糧食產量中,大米年產量為1.47億噸,占比22.1%,小麥年產量為1.34億噸,占比20.2%,玉米年產量為2.61億噸,三者合計達到5.42億噸,完全滿足1.78億噸的消費量。
其中,玉米已經從中國人的主糧中逐漸淘汰,而更多用于生產飼料、乙醇等。
與此同時,中國還有大量的糧食庫存。據美國農業部數據,上一市場年度,全球庫存的水稻是1.75億噸,中國就占了近1.2億噸。另外,中國小麥庫存亦高達1.4億噸。
二者合計,足夠14億中國人一整年的消費量。
因此,面對聯合國對全球糧食危機的預警,中國完全有底氣、有能力讓14億人吃飽。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王遼衛也表示,中國實現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完全能滿足人民群眾日常消費需求。(全小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