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陜西西安市火車站,年過六旬的張爺爺和老伴從延安趕來和兒子過年,老人懷里抱著孫子,表示兒子在西安工作,全家人都在此過年,老伴還帶了老家的特產煎餅。能和兒子一起過年,老人們很高興。
在一個“流動的中國”里,老人們留守在鄉村里,年輕人在城市里工作和生活,是許多家庭的生活圖景。作為一種新興的團聚方式,“反向過年”不僅緩解了春運的交通壓力,也改變了人們的團圓方式;盡管如此,講究“和合”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卻依然沒有改變。
從年輕人的“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到老人們的“反向過年”,將一家人聯系在一起的,是以血緣、倫理和情感匯聚而成的強大磁場構成的文化吸附力。作為一種被動的或者主動的自我調適,“反向過年”說到底就是人們對當下的經濟、文化和社會變遷的一種回應與策略。
春節作為傳統節日,是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節日。對于勞碌了一年的人們來說,春節能夠享受一段時間的“慢生活”,讓精神訴求和情感需要得到更好的滿足。只要能夠實現這一目標,不論是在城市過年還是在老家過年,其實都一樣。一項報告顯示,廣州不僅入了2019年春節出行“人員流動最多”前十榜單,也雄踞“反向過年最熱門城市” 榜首;“反向過年”逐漸成為一種時尚和新年俗,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青睞。
面對“反向過年”,人們最大的擔憂有兩點。一是老人們雖然到城里過年了,社會關系網絡依然在老家,怎么辦?二是城市里缺乏“年味” ,缺乏過年的氛圍。在一個互聯網無所不“加”的時代,即使遠隔千山萬水,親戚朋友之間依然可以視頻聊天,一樣可以互發紅包、相互拜年;即使要給長輩們磕頭作揖,也同樣可以在鏡頭面前完成。
至于城市年味淡,要從兩個方面看。過年在城市里也不能老宅在家里封閉的私人空間里,而是要走出家門去尋找年味。對于城市而言,在“反向過年” 越來越火爆的當下,也要為老百姓營造更有年味的節日氛圍。不論是逛廟會、吃當地小吃,還是去博物館、美術館,抑或體驗當地的民俗活動,只要有心,大城市同樣可以年味十足。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城市同樣可以成為過年的目的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有意愿、有能力將父母接到城市過年,說明大家的生存生態得到了改善和優化,不再為老人們來了“怎么辦”、“住哪兒”發愁犯難;居大不易,年輕人在城市里房子更大、收入更高、前景更好,觀照出年輕人扎根城市、融入城市的基礎更加牢固和扎實。對于父母而言,有什么比和子女團圓、看見子女生活得安穩幸福更快樂呢?哪怕“反向過年”自己會多辛苦一些,他們也覺得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