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新華網報道,重慶市渝中區西信洲際花園居民最近滿懷期待:當地啟動電梯更新改造工程,他們很快將用上新電梯,告別故障頻發的舊電梯。各地正在推進的老舊小區改造中,電梯改造成為重點。業內人士估算,目前全國范圍內使用15年以上的老舊電梯數量超過10萬臺。如此大規模的舊電梯改造,誰來主導?如何推動?錢從哪兒來?
電梯安全“三分靠質量,七分靠保養。”電梯屬于特種設備,相關法律要求電梯使用單位必須定期保養,每年定期經過特種設備檢測機構檢測合格,取得電梯合格使用標志,方能繼續使用。目前,各地存在數量不等的老舊電梯,面臨運行壽命較長、零部件老化、危險系數增加等問題,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隱患,需要探索妥善的解決方案,對老舊電梯加強維護和保養工作,排除“地雷”,保障居民的人身安全。
我國電梯保有量、年銷售量在世界都是最多的。據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運營的電梯達628萬部,全國范圍內使用15年以上的老舊電梯數量超過10萬臺,每年新增電梯數量在60萬臺左右。這也意味著,每年都會有大量還在使用的電梯步入老舊行列,維保任務愈發繁重,安全壓力也日益加大。
老舊電梯因部件老化、安全性能下降,容易誘發安全事故。2014年,國家質檢總局對部分省市的2523臺使用15年以上老舊電梯進行了抽查,其中有7%的電梯存在嚴重安全隱患。近年來,全國各地電梯傷人事件時有發生,其中老舊電梯占了很大比例。比如遼寧省出現安全事故的電梯中,80%以上是老舊電梯。因此,不能任由安全隱患存在,導致老舊電梯成為“吃人老虎”。
電梯質量、保養狀況千差萬別,而電梯產品的特征就是終生離不開服務,目前規定日常維護保養一般需要15天一次。然而,我國的電梯維保安裝人才一直都存在很大的缺口,目前人均維保量還處于一個中下水平,無法滿足正常的維護保養需求。同時,部分地方的電梯年檢、維保存在走過場的現象,本身需要至少兩個小時的檢測標準,僅用十幾分鐘就應付完事,難以確保安全性。
去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加強電梯質量安全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制定老舊住宅電梯更新改造大修有關政策,建立安全評估機制。目前,重慶、福建、浙江、湖北、湖南等多個省份都已出臺政策,將老舊電梯改造列入政府工作日程,涉及到資金、人手、改造標準、管理制度等多個因素,均要逐一解決和落實。因此,各地需要仔細籌劃改造方案,多方募集資金,探索將社區停車位、電梯廣告等部分公共收益納入電梯維修改造基金,設立電梯“養老保險”,加強培養專業維保人員等,以確保老舊電梯改造工作順利推進,實現持久性安全保障。
關鍵詞: 老舊電梯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