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現象級的IP,“逍遙又自在”的哪吒被不少地方給盯上了。據報道,四川的宜賓、江油,天津的陳塘莊和河南的南陽紛紛表示,哪吒是當地人。
為了增強說服力,各地用多種“證據”來說明。宜賓市提出,當地附近的南廣鎮原名“陳塘關”。而宜賓地下又埋藏著豐富的海洋生物化石,說明這里曾經是海,符合哪吒鬧海的場景。
而在江油,當地與哪吒相關的地名更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也有哪吒的故事。
天津的陳塘莊更好說了,名字不僅像,位置還靠海。
而在河南南陽的西峽縣,當地給出的理由是有不少“哪吒廟”。
四個地方,各有證據。然而,哪吒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本不存在的人物,為何還能扯上故里之爭?從襄陽、南陽爭了千余年的諸葛亮躬耕之地,到近年來見諸報道的老子、莊子、李白、西施、孫悟空等故里之爭,還有讓人大跌眼鏡的西門慶故里之爭。有人總結到,“伏羲東奔西走,黃帝四海為家,諸葛到處顯靈,女媧遍地開花,齊天大圣找不到家……”
其實各地想方設法地證明名人故里的合理性,無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旅游經濟上。對于不少地方來說,歷史文化名人本身,就是一個“富礦”。
哪吒火了,不少地方想沾點光,分一杯羹,本身無可厚非。然而,在爭奪故里所在地前,各地不妨考慮一些問題。
首先,哪吒作為一個短時間走紅的IP,影響力能夠持續多久?當地基于名人故里花重金打造的旅游項目究竟能夠堅持多久?
其次,對于不少游客來說,旅游的內涵與質量逐漸成為參考因素。想象一下,在哪吒故里,用一些站不穩腳的素材拼湊出來的歷史和傳說,自然是難以吸引游客的。
第三,名人故里之爭,表面上似乎是文化之爭,背后則是資源與收入之爭。對經濟價值的追求,讓不少地方忽視了文化遺產的真正意義。歷史人物變成了當地發展經濟的“形象大使”,文化的影響力又該如何體現?
我們應該看到,名人故里本身是從文化遺產保護角度來提出的概念。然而盲目的名人故里爭奪戰,讓庸俗和功利的思想滲透進了文化遺產中,造成歷史和文化的錯位。本來是個凝聚想象力的傳統IP,非要強行坐實成某地所產的知名老鄉,解釋若不恰當,就是在矮化與消解本該具備豐富性的精神財富。
而且,即便是人們最終能夠找到名人真正的“故里”,如果缺乏前瞻意識,不能充分發掘和運用其中的文化價值,名人故里難免會“空有虛名”。不妨想想,那么多爭來的名人故里,有幾個大家想得起來,又愿意前往一游?
對于地方來說,在面對名人故里的問題上,不妨心態放平靜一點。強扭的瓜不甜,強行關聯的故里有的未必站得住腳。與其把精力耗費在這些事上,不如把旅游的硬件和軟件提升一下,只要有特色、體驗佳,故不故里又如何?
關鍵詞: 哪吒是哪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