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9時50分許,山東青島地鐵1號線勝利橋站施工圍擋處發生塌陷,直徑約10米。據界面新聞消息,塌陷處下方無施工人員,地面施工人員失聯一名,現場正在全力以赴組織搜救和搶險。
青島地鐵被指“偷工減料”余波未了,坍塌事故接踵而來。這讓外界對于青島地鐵真實的安全狀況,再次感到憂心。雖然青島地鐵方面稱回應“1號線塌陷事故”與地質條件有關,與分包無任何關聯。但這樣的解釋,明顯很難讓公眾信服。
事實上,這已不是青島地鐵第一次遭遇塌陷了。自從青島啟動大規模地鐵建設以來,類似意外事故可謂接連不斷:2017年6月23日,青島地鐵11號線隧道內發生電纜運輸車側翻事故,造成3死12傷;2018年4月2號線造成路面塌陷,所幸無人員傷亡;2019年5月,青島地鐵4號線沙子口靜沙區間施工段坍塌事故,5名工人不幸遇難。公開報道還顯示,2015至2018年,青島地鐵2號線曾出現兩次塌方,青島市地鐵4號線曾因兩次違規施工被罰。
地鐵本是造福千萬民眾,為城市建設錦上添花的“民心工程”。然而,青島地鐵違規問題和事故的高頻率發生,不免讓這樣的“民心工程”蒙上陰影,更給公眾的安全感造成沖擊,以至于地鐵建設被當地民眾詬病,“老鼠打的洞都比這牢靠”。
當然,需要承認,地鐵事故背后不排除有客觀的原因。青島地形有山沿海,地質條件相對特殊,這也是青島地鐵總是“地質條件”的依據所在。但是,既然明知“地質條件”會給工程帶來挑戰,那么,當初在做工程規劃、設計時,不正應該充分考慮這一因素,做好風險的測評,盡可能做好一切預防和準備措施?既然知道風險的存在,在對地鐵工程質量進行監督時,難道不該更從嚴把關?
可見,“地質條件”并不是事故發生后,用來搪塞的理由。短短幾年內,發生了這么多起事故。青島地鐵從規劃,到設計、建設,有沒有未雨綢繆,顯然是需要追問的。尤其是,類似塌陷事故總是以相同情節上演,當地有沒有深入排查事故原因,找出背后“人禍”因素,更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近期,青島地鐵被指“偷工減料”“層層分包”,就是一個典型例證。施工方舉報“偷工減料”之后,青島地鐵的最終調查幾乎將舉報全部推翻,但與此同時,地鐵方面既未公布調查報告,也沒有向社會做出詳細的解釋,引來不少質疑。至于“層層分包”的問題,更被冷處理,只是將總承包方葛洲壩電力列入黑名單,而“層層分包”背后到底有著怎樣的利益鏈,到底是哪些人在參與,至今未見著手調查。
不得不說,一次重大的工程質量安全事件,當解釋的沒有解釋,當查清的沒有查清,當追責的沒有追責,以和稀泥的方式收場,是極大的不負責任。有這樣的應對思維,青島地鐵為何一直難以走出違規和事故的陰影,也就不難理解了。每一次違規問題的曝光,每一次事故的發生,本是對青島地鐵進行全面“體檢”,舉一反三,排除隱患的寶貴機會,然而,這樣的機會似乎被白白浪費了。
地鐵工程攸關千萬民眾安全,容不得半點疏忽大意。所以,對于青島地鐵違規問題和事故頻發,相關監管部門不能再熟視無睹,而應切實負起監管責任來。否則,地鐵安全如何讓民眾放心?地鐵修好之后,乘客又如何坐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