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天,一張寫著“最關乎世界未來的十大提問”的圖片,在網絡流傳。細看之下,原來是杭州又迎來一場思想碰撞的會議,而且一下子集聚了6位諾貝爾獎得主,邀請了全球200多位頂尖學者、政界、企業家一起討論數字經濟。
科技創新要有前瞻性和大格局,如果經過討論能夠形成一些路標式的共識,將有助于世界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不過,最吸引人的不是與會者的身份和頭銜,而是這些會議上這些票選出來的問題。第一個問題便是:“我們是應該先控制風險,還是先迎接數字技術?”由此可見,數據倫理和技術焦慮,已經成為當下人們最關注的問題之一。
先保護隱私還是先搞技術創新?這個問題其實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保護隱私和技術創新從來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不顧隱私保護的技術創新,雖然可以帶來一時的“爽體驗”,但終究是刀尖起舞,容易引發不可預測、不可控制的惡果。而為了保護隱私就投鼠忌器,一下子把探索新事物的路子堵死,也是因噎廢食,無法進步的。
事實上,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有利有弊的,都是一個不斷趨利避害、自我完善的過程。比如,我們能夠因為汽車會引發交通事故,就拒絕購買、乘坐和駕駛汽車嗎?顯然,人類已經用行為做出了選擇。也正因為這種選擇,我們才看到陸續出現了紅綠燈、斑馬線、交通法、安全氣囊等等,這些為了規避風險和降低傷害的設計。
同理,數字經濟的發展亦如此。邏輯也簡單的不能再簡單:大數據會為我們帶來諸多便利,極大提高效率和效益,但也會引發一定的隱私風險。因此,我們不必糾結于誰先誰后的問題,而應注重在開發新技術的同時,就關照到傾向隱私保護的設計。比如現在,對手機號進行局部打碼,已經成了快遞外賣和網約車服務的一個共識傾向。
更進一步說,技術創新和隱私保護不僅不矛盾,前者還可以給后者以促進,技術的bug本就需要技術的再創新來填補。一些技術創新會引發一定的隱私天窗,但是最終的隱私保護,還是要依賴于更多的、更前進的技術創新。我們孜孜以求的,應該是不斷向前探索,而不是怕燙手,就縮回去想掀開鍋蓋的手。
在沒有互聯網和大數據之前,隱私同樣也會被窺視,只不過方式從線下搬到了線上,并且出現了更細密、更敏感的新情況。我們要做的,是去解決問題,而不是逃避問題。
所以,警惕是必要的,但也不能因此就拒絕數字經濟,甚至想著回到沒有互聯網、沒有電磁波的舊社會去。這是不應該的,也是不可能的。我們必須承認,互聯網是偉大發明,信息社會是進步的社會,如果我們無法肯定地做出這個定義,那么人類的一切努力和遠眺又算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