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河南鄭州北四環一高架橋在施工過程中突然坍塌,鋼筋、碎石散落一地。鄭州市政府辦公室工作人員稱,高架橋坍塌未造成人員傷亡。“正在拆解,只有拆解完之后才能找到橋的坍塌原因。”
雖然沒有造成人員傷亡,此次事故還是令人既驚且怕——按照工程安排,包括此次發生事故的北四環在內,鄭州四環高架主線將于6月30日建成通車,如果事故發生在建成通車之后,后果不堪想象。
截至2018年底,鄭州全市機動車保有量已經突破400萬輛,位居全國第三。龐大的機動車數量仍在與日俱增,由此給鄭州市的交通帶來巨大的壓力。“鄭州鄭州,天天挖溝”的順口溜傳唱多年,在外地人看來,這只是一個朗朗上口的段子,只有本地人才能真切體會到,處處修路是一種怎樣說不出的痛。為了緩解城市交通,同時也為了適應城市高速發展的需要,近年來,鄭州市區道路改擴建工程持續進行,然而,僅憑地面上的閃轉騰挪,似乎遠遠跟不上城市發展的步伐。在這樣的背景中,高架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城市規劃中。
相比起地面道路,高架橋的優勢顯而易見,既可以節約寶貴的路面資源,也可以形成豐富的立體交通體系。正因為如此,高架橋普遍被鄭州市民寄予厚望。鄭州四環高架全線貫通備受期待,迎來“大四環”時代之后,往來鄭州各區的時間將大大縮短,城區交通壓力也將得到有效緩解。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就在市民滿懷欣喜等待全線貫通消息的時候,一起突發事故將人們的目光拖回嚴峻的現實——四環高架主線即將全線貫通,道路安全是否經得起全面檢驗?
此次事故的原因仍有待調查,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這已不是第一次發生在建高架橋事故。2017年1月12日20時50分許,鄭州農業路沙口路高架橋一處施工中的橋面發生坍塌事故,造成一人死亡,兩人重傷,六人輕傷,事故系舊橋拆除時支架坍塌引起。殷鑒不遠,建設施工中的高架橋再次出現事故,不免令市民感到惶恐不安。與地面道路相比,高架橋一旦發生事故,必然意味著更為嚴重的破壞,而且,困在“天上”的車輛幾乎無處可避。對于高架橋來說,確保工程質量萬無一失,無疑是一項最基本的要求。
鄭州四環線及大河路快速化工程總投資約378.97億元,是鄭州市乃至全省單體投資最大的市政橋梁工程,被列為市委市政府一號工程和市建委當前的首要工程。本月初,在項目工程推進工作會議中,鄭州市城建局黨組書記、項目指揮長楊虎臣表示,6月30日前主建高架建成通車的目標堅決不能動搖,各施工單位要加班加點趕進度,全力以赴保證通車。對于不能按時完成任務的施工單位,將會被列入鄭州市城建系統黑名單。事故發生后,鄭州四環線能否按期全線貫通,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而比這個問題更值得關注的是,加班加點趕進度的過程中,施工質量是否得到了足夠的保障?
從城市綜合管理的角度出發,保障工程如期交工是必須的,不過,保障工期的前提是保障質量,如果二者只能“保”其一,相信絕大多數人的選擇都是質量,而不是工期。畢竟,工程可以延期,但安全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余地。面對此次事故,不僅應盡快查明原因,及時采取補救措施,而且有必要舉一反三強化施工驗收過程中的監督檢查力度。無論如何,高架橋“上天”的同時,監管不能“掉到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