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該不該在早高峰時搭乘公交車?這個本不該成為問題的問題,近年來卻經常出現在社交媒體上。不少網友想要借此表達的自然是對老年人“搶占資源”的不滿。然而,北京市推行了兩年多的“北京通——養(yǎng)老助殘卡”形成的數億條大數據顯示,老年人免費乘坐公交車不僅未對年輕人通勤高峰產生壓力,反而有效提高了通勤低谷期公交運力的利用率。
如果說這一結果令人感到吃驚,那么恰恰說明,公眾對于老年人“浪費”公共資源的偏見,已經到了必須被糾正的地步。這種偏見的出現,歸根結底,是因為老年人在公共領域,尤其是互聯網上缺乏話語權,很難為自己辯護。這種力量的不平衡,只會加劇年輕人與老年人在思想觀念方面的進一步對立和分裂。
事實上,北京通——養(yǎng)老助殘卡于2017年1月1日全面啟用,初期僅面向65周歲以上老年人。2018年11月,對原暫行辦法進行了修訂,正式公布的《北京通——養(yǎng)老助殘卡管理辦法》去掉了免費乘坐公交、免費游覽公園景區(qū)的65周歲的年齡限制。不僅如此,以往在各地辦理老年卡時出現的戶籍要求也被逐步取消。上述改動充分證明,老年人應該得到全社會更多的關注和照顧,而不是相反。
結合大數據調查結果和政府不斷推出的政策來看,對老年人毫無來由的偏見非但沒有依據,而且有違社會發(fā)展的大趨勢。按照國際慣例,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是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志。而根據全國老齡辦發(fā)布的《中國人口老齡化發(fā)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中國已于1999年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規(guī)模大、增速快、城鄉(xiāng)差異大是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基本特點。
換言之,生活在老齡化社會,是所有人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每個人都會不可避免地變老,因此老年人有權利獲得更多關愛和溫暖。從社會治理角度來說,當務之急不是指責誰“搶占”了公共資源,而是研究如何讓老年人和年輕人的生活都能在未來更美好。
就此而言,我們更應關注老齡化社會的新特點,破解發(fā)展中的新難點。比如說,老年養(yǎng)護不僅是老齡化社會中必不可少的服務性行業(yè),而且也能為年輕人提供更多工作機會和發(fā)展機遇。可就在最近,有媒體在調查老年養(yǎng)護行業(yè)時發(fā)現,一所學校的41名該專業(yè)畢業(yè)生從事本行的不足10%。
其中原因并不難理解。一來,照顧老人是一項考驗耐心和細心的工作,難度可想而知。撇開體力上的辛苦不談,如何給老年人精神上的撫慰更是一門學問。二來,養(yǎng)老行業(yè)從業(yè)人員社會地位低、待遇低,也是不爭的事實。眼下,眾多養(yǎng)老機構很難實現盈利,無不著力控制人力資源的成本,這也造成了一線員工的工資待遇偏低。
由此可見,老年人和年輕人的訴求并不是南轅北轍,而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環(huán)境,也能為年輕人創(chuàng)造更值得期盼的未來,因此,如何營造兩者互利共贏的社會局面,才是當務之急。
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歷來推崇尊敬老人,北京更是一座有老幼之儀的城市。用輿論壓力迫使老年人下意識地避開早高峰出行,無論如何都不該是一個文明社會的標志。無論是在搭乘公共交通的過程中,還是在養(yǎng)老護理行業(yè)的發(fā)展中,我們都應該用實際行動讓老人感受到暖心。
當然,不必諱言,在地鐵和公交擁擠的空間里,在養(yǎng)老護理面臨的誤解中,想要達成完全的和諧并不容易。但只有秉持互幫互助、互利共贏的正確理念,才能積極應對老齡社會帶來的新問題,給老人,也給所有人帶來更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