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便利店緣何重商圈輕社區
近日,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北京部分區域如中關村、CBD等核心商圈出現了“便利店品牌一條街”的扎堆景象,一條街上可能會聚齊7-11、全家、羅森、便利蜂等各種便利店品牌,競爭激烈。事實上,無論是日本還是國內的上海等城市,一條街上聚集多家便利店的情況都很常見。不過目前北京僅在熱門地區有此情況,而在部分社區場景又會出現幾公里范圍內都沒有一家門店的情況。業內專家認為,這種情況實則是便利店業態分布不均的體現,北京便利店目前還主要停在熱門商圈相爭的階段,尚未向城市深處下沉。
店租百萬品牌承壓
在北京海淀區蘇州街上一段小小的街道兩邊,如果仔細數一下,可以看到2家便利蜂便利店、2家羅森便利店、1家7-11便利店,另外還有非連鎖的夫妻老婆店。這些便利店或隔街相對,或擦肩相鄰,每家店之間的距離相隔最多一二百米。在光華路財富中心附近,圍繞著寫字樓也有2家7-11便利店,以及羅森、便利蜂、好鄰居便利店等。
北京商報記者近日在走訪中注意到,伴隨資本和新品牌的涌入,北京市部分區域已進入便利店貼身肉搏階段,除上述地點外,還有寫字樓密集的中關村區域,三里屯、工體等地標性大型商業、文娛區等地,都是便利店必爭之地。
據一位不愿具名的北京便利店業內人士透露,新品牌的進入對企業原本的選址計劃和投入都產生了沖擊,比如原本可能60萬元/年租金的一家門店,由于新品牌的競爭可能會被漲到100萬元/年,這使企業面臨著更大的成本壓力。
不過北京商報記者也注意到,這些連鎖便利店品牌從外表看,尚存在同質化現象,尤其是在商品方面。舉例來看,即使每家便利店都有自有品牌商品,外包裝略有不同,但商品款式類似,背后的供應商也都是同一家,這些企業的差異化商品理念和研發能力顯然還有待提高。
適者生存的理論在便利店領域同樣適用。朗然資本聯合創始人、快客便利前總經理潘育新表示,不同便利店品牌門對門、墻挨墻開店的情況在上海也很常見,這時就要比拼企業的內功了,最終能留下來的一定是具有最適合消費者的商品結構、最能滿足消費者即時性需求的門店。
密度尚不平衡
盡管在一些熱門區域的競爭異常激烈,但不可否認的是,北京還有不少區域仍是便利店荒漠,幾公里范圍內也找不到一家連鎖便利店企業。北京市商務局局長閆立剛在此前的演講中就曾透露,北京市便利店的網點發展相對不平衡,北京市平均每百萬人只擁有208家便利店,跟上海等南方城市相比還存在差距。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數據顯示,2017年,北京的城市便利店發展指數排名為全國第七位,24小時便利店所占比例僅為44.4%。
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表示,一個區域的便利店密度越高、品牌越多,事實上也能說明這個區域市場機會多,人流量密集、消費力較強。一些熱門區域雖然聚集了較多便利店品牌,但是由于需求旺盛,企業一般都能有一定收益,這是由需求導向所形成的市場規律。好的位置大家都要搶,即使競爭激烈,也會有一定收益,但如果是需求不高的部分區域,即使只有一家品牌存在,也未必能有好的銷售。對于便利店企業來說,一般只有這些商業區的優質資源飽和后才會向下延伸到盈利水平相對較低的社區深處。所以也能說明北京市便利店發展尚不充分,還存在分布不平衡的情況,大部分品牌的競爭還集中在發達商業區。
在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秘書長王洪濤看來,合理商業秩序下的競爭利大于弊,消費者的需求千變萬化,一座寫字樓中只有一兩家不同的便利店品牌,并不足以完全滿足所有消費者的需要。不同的競爭者可以促使店員的狀態提升,提高對門店的關注度,對于消費者來說,收獲的將是整體服務水平的提高。
多渠道布局差異化
熱門商圈意味著高客流量、高銷售,也正是對于熱門商圈選址不約而同的高度渴求,使得便利店企業們不得不接受直接競爭,同行相拼也成為便利店存活要面對的首要問題。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近日發布的調查顯示,在便利店企業看來,新品牌的進入以及來自跨界企業的競爭為企業的發展帶來較大威脅,影響門店運營的最大因素首先來自同行競爭及消費者變化,其次才是政策環境、人工費用、店租等。
而為了在有限的優質店址資源中存活下來,便利店企業也在試圖通過多種方式形成自身的差異化特色。目前來看,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種邏輯是以7-11為代表的企業在商品開發上不斷深入,試圖在商品品質上超越對手,這樣即使門店相鄰,7-11也會因商品更好而吸引顧客。7-11中國董事長內田慎治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零售業的“服務”無疑發展很快、很先進,比如外賣配送、移動支付等,但是在商品方面還難以充分滿足消費者需求。7-11認為有價值、有品質的商品仍然是留住消費者的關鍵。
另一種邏輯則是在服務和渠道上探索多元化,以迎合消費者的多方面需求而形成優勢。以便利蜂為例,其已于去年推出了付費會員制與線上配送,這對于一些目標客群很具吸引力。據悉,成為便利蜂付費會員后,用戶可以享受消費返利、會員專享價、免費騎單車等權益。除了便利蜂以外,全家、好鄰居等便利店企業也都有自己的付費會員制。王洪濤認為,隨著線上流量紅利逐漸消失,實體零售商的發展重點是挖掘存量市場,即將現有顧客留住,提高他們的到店頻次和品牌忠誠度,因此付費會員制在未來一定會被更多零售商采用。新零售分析師云陽子則表示,零售到最后要做的都是經營用戶,免費會員綁定用戶的程度不高,也較難深挖用戶,付費方式可“深度綁定”用戶在平臺頻繁消費。但是,做付費會員需要一定的運營能力,要吸引那些確實會長期購買并愿意支付額外會員費用的消費者也更考驗門店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