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Kymriah成為全球首個獲得FDA批準上市的CAR-T細胞治療方法至今,許多不同類型的細胞治療方法正在研發中,超過2000種療法被作用于再生、免疫、癌癥治療等多個領域。細胞療法,已然成為醫療技術中的主流焦點。
跨步前進的“細胞療法”
1493-1531年,菲律賓學者Auredus Paracelsus首次通過輸注活細胞使機體趨向年輕化,自此拉開了細胞療法的序幕。
所謂細胞療法,是指采用生物工程方法獲得自體或同種異體細胞,經特殊培養,使之具有增強免疫、殺死病原體和腫瘤細胞、促進組織器官再生,進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與傳統化學藥物相比,細胞療法具有臨床依賴度高、產品個性化定制、創新潛力大等優勢,已成為全球各國醫療行業爭相發展的嶄新賽道。
1956年底年美國醫學家愛德華·唐納爾·托馬斯(Edward Donnall Thomas)執刀世界首例骨髓移植術,人們在面對白血病時不再束手無策,盡管早期骨髓移植的術后生存機會依舊渺茫,但它畢竟為非親緣骨髓移植打開了一道生命之門,而且也促使美國確立國家骨髓捐獻計劃,其他國家紛紛跟進建立了自有的骨髓庫,為患者的HLA配型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供體來源。
而我國骨髓庫發展于1992年,經衛生部批準建立的“中國非血緣關系骨髓移植供者資料檢索庫”后,2001年,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下,重啟建設資料庫。同年12月,中央編辦批準成立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管理中心,統一管理和規范開展志愿捐獻者的宣傳、組織、動員,HLA(白細胞抗原)分型,為患者檢索配型相合的捐獻者及移植相關服務。
乘著時代的東風,我國細胞治療也顯現出里程碑式進展:截至2021年5月,我國已經有133家機構共計100個干細胞臨床研究項目在軍委后勤保障部、兩委局通過了備案,其設計的細胞種類涵蓋了胚胎干細胞衍生細胞、神經干細胞以及脂肪、臍帶、骨髓、胎盤、供血等各種來源間充質干細胞,項目廣泛應用于神經系統、婦科、消化系統、風濕免疫、骨科、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等十幾個領域,累計應用超過2.7萬例。
截至2021年12月,我國已有兩款CAR-T產品成功獲得NMPA上市批準,并正式作為藥物在臨床應用。可以說,單一供體來源的CAR-T、CAR-NK細胞可以治療多個病人,因CAR-T細胞來源廣泛且本質穩定,被寄希望于提前制造、冷凍、存儲,在患者需要時“即時”到崗。
得益于細胞制劑的幫助,不少癌癥患者幾乎被“治愈”。2020年3月發表在醫學雜志《NEJM》上的一項研究顯示:11名患有癌癥的患者,在CAR-NK細胞療法的幫助下,病情基本緩解,大部分癌癥癥狀和體征都消失了。
越來越多新技術的問世,讓我們看到醫學距離攻克各種疑難雜癥的那天越來越近,以細胞療法為首的綜合性治療,能最大限度地幫助患病人群預防復發、收獲更可觀的生存質量。
細胞療法守護生命,而臍血庫守護細胞療法
細胞療法擁有藍海未來,作為官方認可的造血干細胞三大來源之一,在治療各類患者時,臍帶血也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在1996年,我國衛生部便提出要在全國設置多個臍血庫的規劃,還成立有衛生部臍帶血庫專家委員會,制定和頒布了《臍帶血庫執業指導規范》。
第34屆癌癥免疫治療協會年會上一組報告顯示:臍帶血來源制備的CAR-T細胞中CD4+ T細胞比外周血來源的更豐富且具有更強的治療效果。
第九屆全國臍帶血大會上,西部戰區總醫院血液內科主任易海也談到了臍帶血CAR-T的優勢,他指出:“首先臍帶血來源廣泛、采集便利,其次臍帶血來源的細胞擴增效果比較好,也沒有腫瘤污染,可以大批量生產。”
在多個領域、多位專家學者的“蓋章驗證”中,臍血庫的功能被逐漸看到。
在國家衛健委的指導下,目前我國分別在北京、上海、天津、山東、廣東、浙江、四川等地設立了共計七座臍血庫,它們守衛著生命的火種,也孕育著醫療未來的更多可能。
以北京市臍血庫為例,其深耕臍帶血行業多年,不僅在臍帶血采集、制備、凍存、配型等各方面處于全球第一梯隊,且在研發細胞制劑、參與細胞療法革新等方面給醫療工作者以強大的物質支持。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句俗語在醫學領域同樣適用。如果“巧婦”代表著掌握先進技術的醫療工作者,那么多種干細胞則是“可炊之米”,而臍血庫就是承載著生命重量的“米缸”。風雨醫療路上,涌現出無數閃著生命之光的案例,而這些案例匯集成整個細胞療法應用長河。
2023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承重年,同樣也是“干細胞研究與器官修復”被列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又一年。盡管細胞只是人體的基本單位,但它卻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藥物治療的空白,托舉著更多人的生命希望。向臍帶血致敬,也向成為細胞療法中重要一環的臍血庫、醫務工作者致敬,因為他們的不懈奮斗,讓我們的前行之路有了更多的鎧甲和保障。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