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是段奕宏的生日;今年,恰好是段奕宏出道二十年。一切都剛剛好,演員段奕宏正在他最好的年紀——既有充足的時間空間挑選、打磨角色,又有足夠豐富的經歷來幫助自己沉淀。段奕宏今年有不少新的嘗試:北京國際電影節評委、五大男刊滿貫,還完成了人生首秀“愛馬仕2018年春夏男裝系列時裝周”。一貫低調的段奕宏,以他自己的節奏,不斷地嘗試著各種可能。
其實段奕宏的多變與不設限不只體現在他的角色上,從“演好戲”這個角度出發,他很愿意為了演藝事業去做各種不同嘗試,包括偶爾跨出演員的身份,從另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來理解“表演”。
在前不久剛落下帷幕的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段奕宏就第一次以“評委”的身份參與到北影節工作中。談到這次轉變,段奕宏在采訪中開誠布公地說,自己最早其實想過拒絕這份工作,但又因為對電影的熱愛,最終全身心投入了進去。在他看來,“演員要創造價值,而評委要發現價值”,這次做評委的經歷讓他能夠從完全不同的視角來思考和審視電影,并且最重要的是,也在此基礎上擴寬了段奕宏作為演員時候的“維度”。
做評委:換個視角出發
細數下來,這已是段奕宏與北京國際電影節的第三次結緣,同時也是最特別的一次。與前兩次帶著不同電影作品、以演員身份出席相比,這一次,段奕宏則完全從“評委”的全新視角出發,和北影節這個“老朋友“擦出了些不一樣的火花。
在此前的采訪中,段奕宏曾坦言,最早接到北影節評委工作的邀約時,他有些糾結,因為不知道做評委對自己“作為演員是否是幫助,還是有礙”,所以“個人不是太想著急去轉換這種身份”。但另一方面,站在一個向來都鞭策自己要“永遠保持爬坡狀態”的演員的角度來說,段奕宏又覺得做評委也是一次難得的機會,能夠“聆聽其他世界級的電影人對電影的認識”,并且這也是一個跟演員非常有關系的工作。最終,演員段奕宏決定抱著學習的態度,來體驗一次當“評委”的不同經歷。
本屆電影節一共接到了來自71個國家和地區的659部影片報名參評。經層層篩選后,來自19個國家和地區的15部影片最后共同角逐“天壇獎”十大獎項。對這15部影片來說,它們以2%左右的概率從600多部影片中脫穎而出,最終才來到評審團面前,所以每位評委的每一個評價都顯得至關重要。這也是讓段奕宏最有感觸的一點,評審工作絕不僅僅是對一部作品的簡單點評,反而更像是一次“對自己的考核”,每個人都在通過看電影來闡述對電影的不同認知與熱愛。尤其在與其他評審抱有不同意見時,段奕宏斬釘截鐵地說,“有爭議就必須發表看法”,必須動用自己積累的一切專業經驗,把喜歡與不喜歡的理由都說清楚,這是評委應負的責任。
不過與此同時,這個評判其他人作品的過程、聆聽其他評委看法的過程,也是在不斷反哺作為演員的段奕宏的過程。特別是,無論作為評委,還是作為演員,都要不斷去考量電影作為一件藝術作品呈現出來時,整個被“創作”的歷程,以及“創作”本身的涉及到的意義和價值。
當演員:終身想做的事
談到自己當評委時對一部作品的評價標準,段奕宏強調了一個詞:“勇敢的創作者”。在他看來,好的作品就應該在題材開掘與人性挖掘上有足夠的廣度與深度,并且要講出故事的“穩妥性、冒險性、多樣性與獨特性”。從這個角度來說,段奕宏不僅對任何一部電影作品都要求嚴格,對自己甚至抱持了更高的標準,他用自身幾十年的演繹經歷來舉例,將“創作”的含義凝練成一句再簡單不過的話,“必須經歷坎坷”。換句話說,創作就是一個不斷對自己下狠手的過程,所以絕對不能“順”。
這也是他表示愿意將更多目光投放在年輕電影創作者身上的一個重要原因,他們的故事往往并不足夠成熟,但也正是那種“不確定性”,才讓創作的這個過程更顯得吸引人,因為“需要從劇本以外去尋找個性”,段奕宏說到,這是“屬于演員的自由的創作空間。”
這讓人很難不想到那些關于段奕宏如何去“磨戲”“摳戲”甚至“為戲為奴”的經歷。就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他“霸屏式”接連上映4部口碑佳作,并且憑借《暴雪將至》中余國偉一角,一舉奪得第30屆東京國際電影節的影帝桂冠。但影帝頭銜從來都是得之不易的,《暴雪將至》的劇本還在打磨期時,段奕宏就已經和導演、編劇不斷磨合,通過動輒3、4小時的面談,一起觀看采景素材來交流看法、共同構建和豐滿角色。于是,那個扎根于90年代的西南小城,沖動、莽撞又帶著股狠勁兒的保衛科“余神探”才正式有了生命力,成為了可以從大銀幕上一路照進現實生活中的立體的“人”。
再往前數,其實段奕宏對每一個角色的塑造都各有其獨特的生命力存在。《白鹿原》里,他讓黑娃展現了專屬于西北人彪悍而粗獷的生長,幾乎每一滴汗珠都在演戲;《烈日灼心》里,他是敏銳、但又因為這份敏銳而充滿了困惑的警察伊谷春;到了《非凡任務》里,他又成為了陰鷙狠辣,為了讓自己深刻銘記仇恨而一直吸聞亡妻骨灰的毒梟老鷹。
這些角色都是經過段奕宏的創作才得以鮮活,但與此同時,段奕宏卻一直都在規避一個說法---“這個角色非你莫屬”。哪怕這對于任何一位演員來說都可以稱得上最高的稱贊,可在段奕宏眼里,“角色屬于誰根本不重要”,最重要的始終都是“創作角色的土壤”,只有“土壤”才能為角色提供“活過來”的養料。
那“土壤”又是指什么?是扮演黑娃練習割麥時無數次被割破的手,是要飾演伊谷春時去廈門嘉蓮派出所體驗了半個月的警察生活,也是每演一個新角色都要花費不少時間親手撰寫的人物小傳。相比起被稱贊“非你莫屬”,段奕宏其實更喜歡有人跟他說,他的表演與角色之間,是在“相互成全”。
而能做到這種成全的背后,是段奕宏對演戲始終如一的赤誠與熱愛。這讓人不免想到,因為首次“跨界”做評委而被提問是否在嘗試轉型幕后時,段奕宏態度堅定的一句話,他說,“把演員做到最好,是我這一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