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將迎重磅增量資金。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提升保險資金長期投資能力,對保險資金投資權益類資產設置差異化監管比例,最高可至公司總資產的45%,鼓勵保險資金參與基礎設施和新型城鎮化等重大工程建設,更好發揮支持實體經濟作用。
事實上,早在今年7月份,銀保監會就發文對保險資金權益類投資比例“松綁”。東方金誠首席金融分析師徐承遠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認為,此次國常會再提設置差異化監管比例,一方面是希望保險能夠通過加大權益投資為實體企業提供更多的長期發展資金;另一方面,希望鼓勵資本充足的大型保險公司增加權益類投資,進而提升經營業績。
險資權益投資比例的提升,無疑將為資本市場帶來更多增量資金。多位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專家測算,險資投資權益資產最高可至公司總資產45%,有望為市場帶來1萬億元左右的增量資金。
發揮險資特點 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
今年7月17日,為進一步引導保險資金服務實體經濟,提升保險公司資金運用的自主決策空間,銀保監會發布了《關于優化保險公司權益類資產配置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內容之一就是設置差異化的權益類資產投資監管比例。根據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資產負債管理能力及風險狀況等指標,明確八檔權益類資產監管比例,最高可占上季末總資產的45%。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保險公司而言,根據規模、運營、風險的不同實行差異化監管比例,有利于引導保險公司實現專業化、精細化、差異化競爭,對于一些資產負債管理能力高、風險管控較好的保險公司,給予其更寬泛的資金運用范圍、更高的權益類資產投資比例,增厚其經營利潤;而對于經營狀況較差的保險公司,則暫時對其高風險類投資進行一定限制,保障公司和投資者資金安全。”
陳靂表示,對市場而言,針對權益類資產設置差異化監管比例也是為了引導長線資金入市。對比海外市場,國內散戶持股比例還相對較高,引入更多機構投資者,有利于維持市場穩定。
昆侖健康資管首席研究員張瑋認為,保險資金先天具有長線投資、價值發現和風險偏好相對較低的資金屬性。近年來,行業布局不斷優化,險資的特殊地位不斷凸顯。
“監管對于險資權益投資的逐步寬松,一方面是推進保險資金運用的市場化改革;另一方面則是有意引導保險資金發揮期限長、來源穩定等優勢,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激發資本市場活力”,張瑋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在徐承遠看來,差異化放寬保險資金權益類投資比例,有利于引導保險資金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多長期性資金,進一步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增強經濟中長期發展韌性。同時,增加中長期保險資金入市將優化金融資源配置,促進保險資金發揮機構投資者積極作用,更好服務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等國家重大改革舉措。
徐承遠提到,此前在今年7月份,國務院常務會議已取消保險資金開展財務性股權投資的行業范圍限制,在此基礎上可以鼓勵保險資金重點支持有市場、有前景、有技術優勢的行業和領域,促進經濟提質增效。
有望為市場帶來萬億元增量資金
據銀保監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份,保險資金運用余額為20.85萬億元。其中,銀行存款2.54萬億元,占比12.19%;債券投資7.69萬億元,占比36.89%;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運用余額2.75萬億元,占比13.19%。而在今年1月份,保險資金運用余額為18.85萬億元,其中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2.43萬億元,占比12.89%。可以看到,今年以來,保險資金入市規模及占比均有所提升。
在《通知》發布時,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通知》發布后,保險公司的自主運作空間將得以加大,配置權益類資產的彈性和靈活性不斷增強。總體來看,《通知》可以為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帶來更多資本性資金,對市場的影響是積極正面的。
如果保險資金權益類資產的投資比例提高到45%,可以為資本市場帶來多少增量資金?張瑋認為,在2014年權益投資比例放開至30%后,保險資金投資于股票及證券投資基金的比例從2013年的10.23%,最高提高至2015年的15.18%,至2019年平均比原來提高了約2.5個百分點。按照整個行業權益投資比例提高2%-5%的比例來測算,增量資金約有4000億元到1萬億元的規模。不過,實際上,險資并不會快速地大幅提高權益投資占比,特別是對穩健性要求較高、風險控制嚴格的大中型險企。因此這一政策利好將會在相對長期的過程中慢慢兌現。
徐承遠認為,隨著權益類投資監管比例逐步從30%放開至45%,預計保險資金投資于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的占比將上升至18%-19%左右,增長5至6個百分點,以當前超20萬億元的保險資金體量來測算,預計將會為資本市場帶來1萬億元至1.2萬億元左右增量資金。但由于保險資金流向權益類投資配置領域仍是一段漫長的過程,預計實際帶來的增量資金將會小于測算規模。(記者 劉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