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證監會山東監管局11月30日消息,山東海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王股份”)已于2020年11月27日與光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簽訂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輔導協議。這意味著,海王股份在掛牌新三板四年半之后,正式開啟A股IPO之旅,進入上市輔導階段。
據企查查信息,山東海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山東海王化工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1月27日,2006年7月5日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楊春彬,也是公司實際控制人,控股43.37%,注冊資本9000萬元。公司處于萊州灣濱海地區的中心地帶,地下鹵水資源優質、豐富,含溴濃度較高、埋藏淺、易開采,在綜合開發利用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掛牌新三板期間業績彪炳
2016年2月23日,海王股份正式申請新三板掛牌,全國股轉系統披露的掛牌資料顯示,公司成立于2003年1月27日,并于2006年7月5日完成股改,吳金彩、董事長楊春彬夫妻二人合計持股44.25%,為公司共同實際控制人。
海王股份所屬行業為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主要業務為溴化物、溴素及原鹽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為溴化物中的阻燃劑,生產能力居全國前列,其中溴素和溴系阻燃劑產能位居全國第一。“風箏都”牌溴素被評為山東省名牌產品。
2016年4月21日,公司股票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歷時四年半,直到2020年11月11日終止掛牌。在這4年多時間里,海王股份可謂業績彪炳。截至2019年底,海王股份的營業收入達到了10.86億,相比較2016年增加43%,凈利潤增加了151%。值得一提的是,海王股份在掛牌期間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也成逐年遞增態勢。
海王股份2016—2019年年報顯示,2016年營業收入為7.5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48%;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324.15萬元。2017年營業收入為7.92億元,較2016年同期增加4.39%,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668.26萬元,較上年同期增加40.43%。在2018年度業績報告中,公司營業總收入10.11億元,比去年同期(792,073,152.43)增長27.67%,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6,358,926.62元,比去年同期46,682,595.00元增長63.57%2019年營業收入為10.86億元,較2018年同期增長7.43%。凈利潤為83,448,381.49元,較上年同期增長9.28%。截止2020年6月30日,2020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68,179,420.50元,同比增長12.52%;實現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9,088,478.44元,同比增長243.72%。
多次因大氣污染被罰
作為“中國化工企業500強”,海王股份的亮眼成績單背后,環境問題成為其一塊“心病”。在掛牌期間,被媒體多次曝出大氣污染等問題。
2016年10月不少市民反映濰坊濱海空氣“辣眼睛”,濰坊濱海開發區大學城等地均出現了空氣中有異味的情況,不少學生更是出現了眼睛不適導致流淚的狀況,質疑是附近工廠排出的廢氣所致。
對于市民反映的空氣中存異味、“辣眼睛的”情況,濰坊市濱海區環保局在其微博的賬號也作出了相應的回復:經現場監察發現,出現異味、刺眼等問題是因山東海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第五化工廠硫磺爐加料機故障,硫磺加料不足,導致提溴過程中溴素吸收不完全,部分溴素隨鹵水進入鹵水渠,溴素揮發至大氣中造成刺眼和異味,該過程持續了約15分鐘。
2017年3月17日,海王股份收到濰坊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下發的《行政處罰決定書》。海王股份作業前未進行氯氣含量檢測,該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第四十條的規定。濰坊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依據《安全生產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辦法》第四十五條第一款第(一)項的規定,決定給予海王股份責令限期改正、罰款壹萬元的行政處罰。
海王股份表示,公司已于2017年3月繳納了罰款,并嚴格按照相關要求,作業前進行氯氣含量檢測。
2018年12月20日,海王股份存在環境違法問題,被罰款5萬元。濰坊市環境保護局濱海區分局執法人員在對海王股份現場檢查過程中發現,公司存在有機廢氣無組織排放,造成廠界異味污染的現象。海王股份主要從事溴素、溴化物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為溴素、氫溴酸等。資料顯示,溴是一種紅棕色發煙液體。常溫下蒸發很快,其蒸氣有強烈的窒息性刺激味。在在《易制毒化學品管理條例》附表《易制毒化學品的分類和品種目錄》中增列增列溴素為第二類易制毒化學品。
關鍵詞: 海王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