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地復工復產的逐步推進,中央層面也加大了宏觀政策調節力度,針對疫情帶來的影響,研究制定相應政策措施。
中央政治局常委會12日召開會議指出,要保持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對防疫物資生產企業加大優惠利率信貸支持力度,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地區、行業和企業完善差異化優惠金融服務。要以更大力度實施好就業優先政策,完善支持中小微企業的財稅、金融、社保等政策。會議還指出,要聚焦重點領域,優化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投向。
1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提到,各地各部門要建立企業應對疫情專項幫扶機制,紓解企業特別是民營、小微企業困難。通過減免國有物業房租、下調貸款利率、延期還本付息、完善稅收減免政策等,實施臨時性支持措施。
為抗疫情支持相關企業發展,信貸“活水”近日正接連放出。
互聯網企業貸款疑云
日前,多地傳來央行專項再貸款落地的消息,據不完全統計,已有上海、安徽、天津、湖北、廣東、重慶等地發放了首批專項再貸款,精準支持疫情防控重點企業;同時,也有銀行設立了專項貸款,保障防疫企業的生產經營。
而根據媒體消息,近日向北京地方銀行申請貸款的企業數量超過300家,申請貸款總額至少達到574億元人民幣。在該文件顯示的申請貸款企業名單上,小米、美團點評、奇虎360、曠視等頭部互聯網公司在列。
這里頗受爭議的一點在于,記者查詢發現,作為上市公司,小米集團與美團、奇虎360賬上還有不少現金儲備。在政策支持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渡過疫情難關的當下,這些企業是否能申請這類貸款?此類抗疫貸款應傾向于哪類企業?
前述網傳文件稱,小米申請50億元貸款,用于包括口罩和溫度計等醫療設備的生產銷售;奇虎360申請10億元貸款,用于購買醫療相關產品以及開發追蹤新型冠狀病毒的密切接觸者相關的App; 曠視申請了1億元貸款,用于開發戴口罩人群中更加精準的人臉識別相關技術;滴滴出行則申請了5000萬元貸款,以抵御疫情中業務受到的嚴重打擊;美團點評申請40億元貸款,用于為武漢醫務人員提供免費送餐的資金支持。而據知情人士透露,美團申請的40億貸款,部分是為支持公司相關的生活服務業商戶發展。
對此報道,360公司12日晚發布聲明稱,360公司從未獲得任何政府貸款用于支援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之用,也沒有任何計劃申請政府貸款。截至記者發稿,美團與小米均表示“不予置評”,曠視方面則不予以回應。
去年11月,小米集團公布2019年第三季度業績報告,該季度小米總收入人民幣537億元,總體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12.9%增長至15.3%。經調整后凈利潤為人民幣35億元,同比增長20.3%。前三季度凈利潤總計92億元人民幣,已超過小米集團2018年全年經調整凈利潤86億元。報告期內,小米集團抗風險能力穩步提升,現金總儲備達到人民幣566億元。
美團2019年第三季度財報則顯示,該季度收入為274.94億元,同比增長44.1%,系第二季度實現整體盈利之后再次實現盈利,凈利潤為13.33億元,經調整凈利潤為19億元,其第三季度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和短期投資分別為151億元和461億元。
一位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上市公司在賬面存有現金儲備的情況下仍選擇貸款,有可能是因為現金流動性吃緊,其次是政策層面可能有優惠。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對第一財經表示,抗疫期間貸款資源授信額度都是稀缺資源,中小微企業受到的影響較大,應讓央行與銀保監會、地方政府督導銀行機構將非常有限的貸款資源向中小微企業適度傾斜。當下的信貸計劃更應是雪中送炭,敦促銀行等金融機構能夠見賢思齊,同時希望大企業將有限的資源讓給生存與發展更困難的中小微企業。
不過,目前雖然不少電子制造企業已經按照各地政府時間復工,但第一財經記者從產業鏈了解到,從產能角度來看仍無法滿足上游廠商要求,更為重要的是,一些備貨不足的原材料也在影響著整體出貨節奏,一家小米供應鏈上的公司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表示,“一旦發生疫情,就不是一個廠兩個廠的問題,整個行業都在鋼絲繩上走。”
專項再貸款強化精準支持
3000億元央行專項再貸款正如期落地。最新的消息是,截至2月10日,重慶地區已向12戶重點企業發放貸款2.77億元,安徽地區已向14家重點企業發放貸款1.73億元,廣州地區已向3家地方法人銀行發放首批專項再貸款20億元;截至2月7日,天津地區已向重點企業發放專項再貸款4.5億元,上海地區已向重點企業發放1.4億元左右。
從貸款資金投向上看,專項再貸款實行的是重點企業名單制管理,主要包括兩類:一是全國性重點企業,由發改委、工信部確定;二是地方重點企業,由重點省市的省級政府確定,報發改委、工信部備案。但不管哪類企業,必須與疫情防控相關。
央行副行長劉國強近日也強調,“重點企業名單的范圍不能太寬,要把資金投向直接與疫情防控相關的企業。”
綜合已發放的專項再貸款資金來看,目前資金流向的企業多為防疫物資和生活物資生產、流通等企業。比如,安徽首筆20億專項貸就通過3家地方法人銀行流向了疫情防控相關的重點醫用物品和生活物資的生產、運輸和銷售重點企業;上海市確定的194家重點企業涵蓋抗疫和生活物資生產、流通等領域。
“專項再貸款的期限是一年,比較符合企業疫情防控期間資金周轉的需求。”某國有大行對公人士對第一財經說,“另外,它是按先貸后借的方式來,也就是說,銀行可先按照行內風險原則評估,給企業發放貸款,之后再定期向央行申領專項再貸款資金,這樣能快速有效解決企業融資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重點企業的名單并非一直不變。上海銀行相關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摸排企業時,若發現相關企業暫時不在名單內,我們會和經信委進行對接,如果經信委認為符合要求,那么再由他們與央行協商,看能否放入名單內。”
同時,在給企業發放貸款時,還需特別關注企業的資金用途。“按照規定,專項再貸款資金必須用于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不得用于一般性資金需求等。”上述人士稱。這主要是考慮到專項再貸款既享受再貸款支持的優惠利率,又有財政貼息,存在較大套利機會。
利率優惠是專項再貸款的一大特色。按照規定,銀行發放的專項再貸款利率上限為貸款發放時最近一次公布的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減100個基點,目前是3.15%。同時,財政部將按實際貸款利率再給予一半貼息,如此一來,企業實際融資成本將低于1.6%。
對此,劉國強曾提出,各方面要把好關,管好用好專項再貸款這一救急、救命的錢。金融機構要做好貸后管理,配合審計部門做好專項再貸款的專項跟蹤審計,防止資金“跑冒滴漏”。目前,各地分支機構已建立了再貸款日報制度,跟蹤監督再貸款資金使用情況,重點審核企業范圍、貸款額度的合理性。
至于企業貸款額度的審批,某城商行公司部人士對記者表示,“主要是根據企業的訂單需求來判斷,但由于每個銀行分到的專項再貸款額度有限,所以也無法完全滿足企業需求,而是根據一定比例放款。”第一財經獲悉,上海華瑞銀行所分配到的首批專項再貸款額度為6000萬元。該行目前已經審批三家防疫企業合計1700萬元的授信額度,其中兩家從事消毒柜、消毒液等疫情防治醫療物資的生產銷售,一家從事食品供應鏈配套服務。
銀行信貸投放更注重企業經營
第一財經了解到,近日也有銀行推出了專項貸款,比如興業銀行設立了最高200億元專項信貸規模額度,用于保障疫情防控領域企業融資需求;上海銀行設立了先期300億元專項信貸額度,支持疫情防控所需的重點醫用物資和生活必需品的供應等。與再貸款不同的是,銀行專項貸款資金來源于自身。
從流向上看,專項貸款同樣針對的是防疫重點企業。至于如何挑選企業,上述城商行公司部人士對記者稱,大多是通過銀行內部數據和外部經信委、商委等核心數據尋找。如看企業有沒有正規資質,生產能力如何,是否有合同和訂單,還款來源如何等。“會去優選現金流穩定的,經營正常的,有管理團隊的,以及產品有適銷對路的。”該人士稱。
而未推出專項貸款的銀行,則主要按照行內的信貸準入條件選取企業。某國有大行普惠事業部人士對第一財經稱,準入條件通常包括以下維度,像經營情況良好、成立時間大于兩年、實際控制人沒有重大征信記錄的違約等。
“實際上,針對防疫企業的準入,我們已經適當放寬了,主要還是為了救急。”該人士提及,“比如有些企業利潤暫時出現虧損,且無良好擔保條件或者抵押物,我們也給了行里頂格的2000萬元的信用貸款,這就相當于對財務情況要求比較低,但還是要看它的經營情況。”
準入條件的放寬不僅僅是針對防疫企業,受疫情影響較為明顯的中小微企業同樣也有“福利”。上述普惠部人士稱,“行內部在制定小微企業準入的時候,比普通企業在評級的準入上優化了兩個級別,像以往8級才能準入的,現在10級也可以準入了,標準是要比普通企業的低一點。”
另對于正面臨現金流挑戰的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物流運輸等領域的企業,也有銀行正在出手救援。某股份行分行高管對第一財經表示:“行里近期一直在關注物流、酒吧、餐飲、旅游、文娛等領域的企業,主動進行對接,有的也結合政府擔保基金來進行放貸,不過總體來說,相對審慎,主要還是看行業頭部企業,畢竟要考慮風險。”
在信貸投放方面,不少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疫情帶給銀行的影響有利有弊。“弊”主要體現在對公放貸的不確定性因素加大,部分企業的生產受限可能導致企業在貸款到期后 不再借貸等;“利”則體現在一些新的放貸機遇產生,如涉及醫療健康、衛生防疫、科研公關等領域的企業,資金需求正在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