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最大期貨交易軟件被"封殺",癥結到底在哪?公司總經理獨家回應:命運不在自己手里
作為期貨市場最大的技術服務商,竟遭到期貨公司的集體封殺,并且幾乎是“致命一擊”,這是文華財經此前始料不及的。
目前,距離期貨公司停用文華財經以及1月20日的穿透式監管執行日期不足一周,文華事件是否有變局或者轉機,備受市場關注。
近日,文華財經總經理尚守哲獨家回應券商中國記者,當時我們回應期貨公司的措辭確實不妥,一個“小”字惹了禍,作為乙方不應該對客戶那么傲慢,在這件事上確實做錯了。
1月12日,文華公告稱,已完成符合穿透式監管要求的中臺系統解決方案,決定向各期貨公司免費提供中臺系統的全套軟件產品和相關技術支持。
“雖然我們已經完成了軟件系統的改造,但目前的難點在于,距離監管制定的1月20日的截至日期只剩下一周時間,而大部分期貨公司還沒有完成硬件的部署,按照穿透式監管的要求,沒有辦法全部上線,期貨公司只能抱團停用文華,所以大家現在陷入了一個囚徒困境里。”尚守哲說。
據記者了解,目前行業中僅有5-6家期貨公司可以在1月20日之前將文華云端交易中臺系統安裝在服務器上,大部分期貨公司則無法完成,大部分甚至連服務器都還沒買。
尚守哲坦言,目前命運不在自己手里,呼吁監管可以給予一定的延期。期貨公司與文華財經的癥結就在于硬件改造的時間不足,期貨公司為了合規考慮,只能集體抵制文華。
有期貨公司相關負責人也告訴券商中國記者,關鍵還是看監管的態度,他們也不想和文華搞僵,目前在觀望,希望可以握手而言。不過,也有期貨公司表示,文華的方案不僅僅是錢的問題,焦點是文華收集客戶信息和交易數據的問題始終存在。
文華財經總經理獨家回應事件始末
按照證監會、中國期貨市場監控中心及各交易所等要求,期貨公司須嚴格落實做好終端信息采集、中繼代理軟件管理及認證等穿透式監管工作,并在2020年1月20日之前符合監管要求。
“1月20號完成所有期貨公司系統改造,可能對其他軟件服務商沒有困難,但對文華來說是有困難的,因為我們的客戶量是最大的。五六年前我們設計云端交易平臺時,就是想為整個期貨行業服務,我們僅云端交易平臺就有100多個服務器,每臺服務器都是各自完成不同的功能的分布式系統設計。這就好比一輛火車,現在把它拆成一輛輛汽車給期貨公司,而汽車與火車的結構又不一樣,所以改造的工作量非常大。”文華財經總經理尚守哲說。
據券商中國記者了解,此前文華財經就給期貨公司分別提供了方案一和方案二,不過由于這兩個方案無法滿足穿透式監管,就有了方案三。
方案三指出,文華云端交易中臺系統,需要安裝在期貨公司的服務器上運行,期貨公司需要自備機房、服務器和帶寬資源,自行運維。不過,期貨公司購買文華的云端交易中臺系統后,文華收取軟件升級、技術支持等服務費用。
按照文華給出的方案三,期貨公司除了要購置硬件費還要加上使用文華的軟件費用,對本就利潤低、艱難度日的一些期貨公司而言,確實是一筆難以承受的費用。
一方面,文華財經由于軟件改造難度大,進展沒有達預期,在監管日期前或難以完成;另一方面,期貨公司購買文華云端交易中臺,還要支付軟件升級和技術支持費。
1月3日,廣州期貨表示,文華財經交易軟件暫不符合監管的要求,若其在2020年1月21日前仍無法滿足監管要求,將面臨停用的風險。隨后,美爾雅期貨、西部期貨相繼跟進。
1月10日,距離1月20日截至日期越來越近,本就對文華財經改造系統滿足穿透式監管工作信心不足的期貨公司,在文華回復了一句“小期貨公司”的導火索下,中信、永安等頭部期貨公司紛紛宣布暫停使用文華,最終導致79家公司集體封殺文華,雙方矛盾徹底爆發。
尚守哲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當時我們回應的措辭確實不妥,作為乙方不應該對客戶那么傲慢,在這件事上確實做錯了。”
1月12日,文華財經完成了符合穿透式監管要求的中臺系統解決方案,并決定向各期貨公司免費提供中臺系統的全套軟件產品和相關技術支持。
除了不在收費以外,文華新版改為徹底斷掉連接。在期貨公司提供接口的前提下,這些數據在期貨公司內網采集。
文華財經公告稱,中臺系統遵照合規性要求,如能直接部署在期貨公司的服務器上,則可保證用戶交易指令直達期貨公司。在期貨公司準備好設備及網絡后,文華可配合期貨公司迅速完成中臺系統部署方案的實施。完成部署后,文華PC端和手機端的所有產品和功能不受影響,可繼續使用。
同時,期貨公司在本地部署文華中臺之前,文華財經也可以提供過渡直連方案,保障基本交易功能,但投資者暫時無法使用條件單等功能。
癥結:硬件改造時間不足,“命運已不在自己手里”
目前,文華財經不僅向期貨公司和廣大投資者表達歉意,也不再收取期貨公司中臺系統的軟件費用了,雙方問題是不是迎刃而解了呢?事實卻沒那么簡單。
“雖然我們已經完成了軟件系統的改造,但目前的難點在于,距離監管制定的1月20日的截至日期只剩下一周時間,而大部分期貨公司還沒有完成硬件的部署,按照穿透式監管的要求,沒有辦法全部上線云端交易平臺,期貨公司只能抱團停用文華,所以現在陷入了一個囚徒困境里面。”尚守哲說。
再來看期貨公司一方。由于有合規的要求,期貨公司只能選擇繼續抱團,封殺文華。
“第一,要合規;第二,怕客戶流失。因為如果哪一家率先部署硬件與文華合作,由于文華的云端交易平臺用戶粘性高,客戶可能就轉移走了,造成客戶流失。最終只能擰成一股繩,聯合起來,不敢先與文華合作,要不然以后沒法在行業混了。”一位行業資深人士表示。
據記者了解,目前行業中僅有5-6家期貨公司可以在1月20日之前完成將文華云端交易中臺系統安裝在服務器上,大部分期貨公司則無法完成,大部分連服務器都還沒買。
尚守哲也坦言,目前命運不在自己手里,呼吁監管可以給予一定的延期,給予大家購置服務器的時間。如果能延遲兩個月,應該能夠能完成所有期貨公司云端交易中臺系統的部署和上線,屆時既能滿足穿透式監管的要求,又能支持目前云端交易平臺上條件單、損盈單、畫線下單等功能的使用,能夠保障所有投資者順利進行交易。
據記者了解,在文華決定向各期貨公司免費提供中臺系統的全套軟件產品和相關技術支持后,期貨公司上線云端交易平臺的費用節實省下了一大筆。
按照文華的新方案,預計大型期貨公司的部署硬件設備,包括服務器、機柜、專線等費用大概在30-50萬左右,最多不超過50萬,較之前版本的100-200萬減少大半,中小型期貨公司的費用則大約在10-30萬之間。
有期貨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券商中國記者,關鍵還是看監管的態度,他們也不想和文華搞僵,目前在觀望,希望可以握手而言。
不過,華南一家期貨公司表示,文華的方案不僅僅是錢的問題,焦點是文華收集客戶信息和交易數據的問題始終存在。“客觀的說,客戶使用文華的滿意度還是很高的,但客戶并不了解內在的問題。我們并不針對文華,硬傷不解決,誰敢上文華?”
“投資者的交易指令經過文華最終要上報到期貨公司核心交易系統。期貨公司肯定是掌握自己客戶的所有個人信息和交易數據的。只是作為被監管的持牌機構,不會也不可能拿這部分數據用于其他商業用途。至少目前也是沒有證據證明文華利用這些信息和數據有其他惡意商業用途的。”一位期貨行業的技術老兵表示。
對于文華有收集投資者信息和交易數據問題,尚守哲也表示,文華并不是通過客戶交易去收集客戶信息,而是按照互聯網監管的要求,客戶注冊就會留下數據信息。
“作為一家商業公司,文華無疑是成功的。深耕市場、貼合投資者、勇于創新,產品贏得了普遍認可,商業模式也收獲了經濟利益。近年來我們都在談金融科技,文華是最具有互聯網思維的金融科技公司之一。然而,在傳統金融市場,具備互聯網思維的前提還有一個前提是:符合監管要求、落實國家關于金融信息安全的政策。”上述行業技術老兵表示。
市場呼吁監管部門了解實際情況
文華事件最終走向如何,首要考慮的一定是投資者。
“期貨公司和文華財經打架,最后最受傷的其實是客戶。很多客戶習慣使用文華,如果最后真的一刀切,只能被迫更換移動端交易軟件,剛開始用起來肯定會有不適應。”有期貨從業者感慨。
有私募也表示,文華財經一直都是市場占有率第一的期貨交易軟件,其程序化交易也很不錯。“這次主要問題是他倆打架沒有考慮客戶問題,很多客戶在文華財經付過費用了。”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9月,文華財經移動端軟件收費的問題就曾引發行業震動,投資者和期貨公司對此均有意見。據了解,頭部的期貨公司每年付給文華的軟件使用、服務費用在百萬級別。在收取期貨公司高額軟件服務費用的同時,向市場普通投資者收取費用,有重復收費問題。
“希望文華面對困境,做好產品,服務好投資者,摒棄不符合各方利益的商業模式,滿足監管要求。與期貨公司切實做好溝通和協商。”上述行業技術老兵表示。
針對期貨公司集體封殺文華,知名媒體人、一財創辦人秦朔則認為,“比較悲哀”。封殺文華,放棄云端接入,不是一種好的選擇。因為放棄先進的交易技術,把市場弄的不活躍,期貨公司的的傭金也會減少。
針對文華的技術,尚守哲也告訴券商中國記者,他們系統采用的是異構雙活。“異構雙活開始一般由4個團隊同時從開發,等工程開發到一半以上,選擇4套團隊中2套做得最好的裝在不同的服務器上,執行相同的東西互相備份。我們云交易平臺就是這樣兩套不同的代碼,運行在100多臺服務器上。全市場如此大的交易量,我們運行了這么多年,沒有出現大的事故,確實是很難的。我們就是給期貨行業提生產工具的。”
關鍵詞: 文華財經“封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