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組方案“闖關”后首發財報,TCL集團去年營收1133億元凈利潤超40億元
智能終端業務擺脫巨額虧損 出售關閉63家非核心企業
總部位于惠州的上市公司TCL集團,以47.6億元的價格打包出售電視、手機等所有智能終端業務的重組方案今年初成功“闖關”后,如何做好后續的交割引發廣泛關注。
3月20日,TCL集團曬2018年年報稱,去年,該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133.6億元,凈利潤40.7億元,其中歸母凈利潤34.7億元,全面達成年度經營目標。這也是重大資產重組方案獲股東大會批準后,TCL首次發布財報。
針對外界關注的TCL“拆分”問題,TCL集團董事長、CEO李東生在年報致辭中表示,預計近期將完成這次重大資產重組的資產交割等后續工作。重組后,TCL集團將以半導體顯示及材料為核心主業,轉型為高科技產業集團。
超千億營收一半來自海外
年報顯示,2018年,TCL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133.6億元,同比增長1.60%,其中主營業務收入1122.8億元,同比增長1.60%。實現凈利潤40.7億元,同比增長14.7%,其中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4.7億元,同比增長30.2%。
TCL集團稱,其凈利潤率已從2016年的2%上升到3.6%,凈資產收益率從7.2%提高到12%,人均凈利從3.55萬元增長至3.86萬元。“運營效率和效益指標顯著提升,變革初現成效。”
從業務收入來源來看,TCL集團去年海外業務收入占比達49.7%。半數來自海外的背后,是由于TCL的全球化布局。數據顯示,該集團在全球已有28個研發機構、10家聯合實驗室、22個制造加工基地,業務遍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不過,由于TCL集團出售所有終端業務即將完成資產交割,華星光電和終端業務“一分為二”,屆時營業收入數據將分開計算,TCL集團也將要暫別“千億俱樂部”。
方正證券研究員蘭飛分析稱,TCL集團去年的業績符合預期,期待重組后加速增長。
華星光電為最大“利潤奶牛”
出售所有智能終端業務后,華星光電能否撐起TCL這座“經濟大廈”?
數據顯示,去年,華星光電實現營業收入276.7億元,凈利潤23.2億元。雖然在TCL的千億營收中,華星光電只占了24.4%,比TCL電子(電視業務)的銷售收入385.7億元低了100多億元,但華星光電的凈利潤占整個TCL集團凈利潤40.7億元的57%,占比近六成,堪稱最大的“利潤奶牛”。
李東生表示,受全球性行業周期性下行影響,半導體顯示產業從去年第二季度起產品價格出現大幅下降,銷售收入同比回落,毛利空間明顯收窄。但華星光電不僅是TCL集團利潤貢獻最大的業務群,其同期業績也明顯優于同業。
TCL發布的數據稱,去年華星光電大尺寸液晶面板出貨量排名全球第五,32吋和55吋UD產品出貨量排名全球第二,對國內一線品牌客戶出貨量穩居第一。
目前,華星光電在惠州仲愷高新區建設的高世代模組項目一期工程已經投產,具備液晶顯示模組4000萬片的年加工能力,已實現批量出貨。作為G8.5及G11代線配套模組工廠,該項目定位于提供高端、大尺寸的顯示模組產品,解決客戶高世代線模組生產加工能力缺失的困擾,進一步增強華星光電在半導體顯示領域的工業能力。
彩電銷量躍居全球第2位
作為此次出售對象的TCL智能終端業務曾經業績一度“跌跌不休”,甚至被視為“雞肋”和“包袱”。這也是TCL集團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賣光終端業務的重要原因。不過,TCL智能終端業務去年的表現已有所起色。
李東生坦言,智能終端業務群在2018年有所改善,從2017年巨額虧損(主要來自移動通信終端業務)轉為當期盈利,2018年度實現利潤近3億元。其中,彩電業務強勁增長,全年銷售(含ODM業務)2896萬臺,按銷量排名居全球第二位;家電和智能音箱業務穩定發展,移動通信終端業務虧損大幅收窄。
李東生同時也坦言,該項業務利潤率偏低,產品技術升級迭代很快。“除了智能電視達到了有競爭力的規模外,其他業務總體規模較小,盈利能力和增長動能不足。而且智能終端業務的組織流程和管理邏輯與半導體顯示業務差異巨大。”
多元化經營,還是專業化經營,一直以來是不少企業面臨的困擾。TCL剝離電視、手機等終端業務轉而專注華星光電的面板業務,這種抉擇也曾引發爭議,特別是部分小股東表示質疑。
惠州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胡瑞卿認為,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專注做自己的優勢業務,要“人優我轉”,加快轉型升級。
“分家”后6萬員工隨業務轉移
2017年,TCL集團啟動“改變經營觀念,優化組織流程,創新商業模式,清除發展障礙”的變革轉型,精簡運營管理流程,優化業務及組織架構。兩年過去了,如今成效如何?
TCL在年報中透露,兩年多來,該集團共出售、關閉非核心業務企業63家,虧損企業大幅減少,人力、資金和技術等資源聚焦,主要產業競爭力不斷增強。
數據顯示,僅去年,TCL集團就重組剝離了39家非核心企業。
出售電視、手機等所有智能終端業務,也是TCL變革轉型下的“一盤大棋”。
雖然這一重組方案曾引發外界爭議,但最終獲得多數有表決權的股東支持,已于今年1月7日經該公司2019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相關重組事項正在按計劃推進中。
李東生表示,通過戰略重組,TCL集團主要經營指標大幅改善。根據2018年備考數據,重組后集團凈利率將由3.59%提高到7.35%,資產負債率由68.4%下降到64.1%,同時收到47.6億元現金;員工數量由9萬人減少到3萬人。
重組完成后,TCL集團減少的6萬名員工,并非直接裁員,而是跟隨業務轉移到收購方TCL實業控股公司。
李東生稱,重組將使得TCL集團合并銷售收入大幅下降,但隨著華星光電新建產能逐步投產上量,以及集團其他業務拓展。“預計未來幾年集團銷售收入將持續增長,經營利潤和現金流將持續改善。”
研發投入56.7億比增兩成
值得一提的是,TCL斥巨資搞研發為未來的孕育發展新動能。
TCL集團在美國、歐洲以及國內的武漢、香港等多地設立研發中心來加強對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制造及工業互聯網等基礎技術研究領域的布局。
數據顯示,該集團以新型半導體顯示技術和材料、人工智能及大數據、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為三大技術戰略領域,2018年研發投入56.7億元,同比上升20%。
TCL方面稱,去年,該集團共提交PCT國際專利申請1607件,累計申請9990件,覆蓋歐洲、美國、韓國等地。截至去年末,TCL集團已累計申請中國專利36389件、美國專利8363件。其中,華星光電的核心技術專利能力居中國企業領先水平。
海通證券研究員陳子儀等人發文認為,TCL集團業績符合公司前期預披露,整體盈利能力繼續改善。此次剝離家電、通信等業務后,上市公司明確聚焦于以華星光電為主的半導體顯示業務,資產架構清晰精簡,有望改善此前業務復雜帶來的估值折價。“2019年面板價格受益供需改善或迎來拐點,華星盈利能力有望回升。”
-數讀
2018年TCL集團業績
營業收入1133.6億元,同比增長1.60%
實現凈利潤40.7億元,同比增長14.7%
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4.7億元,同比增長30.2%
在全球已有28個研發機構、10家聯合實驗室、22個制造加工基地,業務遍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海外業務收入占全部營業收入的比重達49.7%
研發投入56.7億元,同比上升20%
-聲音
TCL集團董事長、CEO李東生
將繼續重組
剝離非核心業務
擇機進入
其他高端科技產業
在年報的致辭中,TCL集團董事長、CEO李東生表示,面對復雜和困難的經營環境,TCL集團按既定的變革轉型戰略方向,繼續優化產業結構,全力推進各項業務發展,公司經營業績持續改善。
“為集中資源將半導體顯示業務做強做大,本集團決定剝離出售智能終端業務。由新組建的TCL實業控股收購該項業務,資產、負債和員工也隨業務轉移。”李東生表示,相信重組能夠使智能終端業務群聚焦主業,優化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提升其效率、效益和競爭力。
他說,本次重大資產重組,是TCL集團經營觀念和組織流程的重大改變。“集團由過去相關多元化經營,轉為專業化經營。縱觀全球產業經營模式的發展和變遷,專業化經營模式具有更好的效率和競爭力,能帶來更高的股東回報。”
李東生稱,通過這次重組,TCL集團將轉型為高科技產業集團,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公司將努力開發新型顯示技術和材料,并向上下游業務拓展;擇機進行兼并重組以提升競爭力。
“我們決心在半導體顯示及材料產業領域建立全球領先的競爭優勢。”對于未來發展,李東生充滿信心。“華星光電憑借經營效率優勢和國際市場業務的基礎,以及產業協同效應和t6新建產能釋放的拉動,我們有信心今年華星銷售收入將大幅增長,利潤實現雙位數增長。”
他表示,TCL集團將進一步優化業務結構,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原則,繼續重組剝離非核心業務。集團也將通過兼并重組的多種方式,擇機進入其他高端基礎核心科技產業,培育壯大新動能。
“我們堅信半導體產業作為高科技核心基礎性產業未來有巨大的發展前景。這個產業需要卓越的技術、資本和管理能力,TCL集團有信心在全球行業競爭中實現持續增長。”李東生如是稱。